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08篇
  免费   2540篇
  国内免费   2212篇
耳鼻咽喉   94篇
儿科学   252篇
妇产科学   171篇
基础医学   1885篇
口腔科学   636篇
临床医学   4597篇
内科学   2574篇
皮肤病学   287篇
神经病学   324篇
特种医学   8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8篇
外科学   1343篇
综合类   12547篇
预防医学   5342篇
眼科学   178篇
药学   18827篇
  52篇
中国医学   7761篇
肿瘤学   805篇
  2024年   388篇
  2023年   1000篇
  2022年   1234篇
  2021年   1550篇
  2020年   1214篇
  2019年   1222篇
  2018年   721篇
  2017年   1305篇
  2016年   1351篇
  2015年   1836篇
  2014年   2853篇
  2013年   2976篇
  2012年   3969篇
  2011年   3715篇
  2010年   2964篇
  2009年   2830篇
  2008年   3859篇
  2007年   2972篇
  2006年   2866篇
  2005年   3169篇
  2004年   2459篇
  2003年   2193篇
  2002年   1604篇
  2001年   1343篇
  2000年   1146篇
  1999年   928篇
  1998年   805篇
  1997年   610篇
  1996年   609篇
  1995年   615篇
  1994年   467篇
  1993年   349篇
  1992年   320篇
  1991年   304篇
  1990年   300篇
  1989年   238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雌性果蝇生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未交配雌性果蝇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含DBP0.1%(A组)、0.4%(B组)、1.6%(C组)和6.4%(D组)的培养基喂饲,并以0浓度为对照组(E组),在染毒10d和20d时,分别取存活的实验雌蝇进行交配试验和生育试验。结果:各染毒组雌蝇1h交配率随DBP浓度升高而降低,D组雌蝇的1h交配率和生育率明显低于E组(P<0.05或P<0.01);染毒10d后C组的平均生育数和平均产卵期均明显高于E组(P<0.05),且在连续产卵10d后仍保持较高的生育水平;染毒20d后D组的平均生育数和平均产卵期均明显低于E组(P<0.01)。结论:DBP对雌蝇生殖能力有双重作用,较低浓度可提高雌性果蝇生育力,而较高浓度可使其生育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992.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癌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癌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薛月珍丰有吉朱关珍张惜阴许良中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颗粒数量,结合细胞分裂指数测定,分析CIN及宫颈癌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一、材料与...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考查牡丹皮中抑菌药效成分丹皮酚、总苷、多糖单用及合用后的协同抑菌作用.方法:分别提取牡丹皮中的丹皮酚、总苷、多糖,定量后再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为实验菌株,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并分析比较抑菌活性.结果:牡丹皮总苷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抑菌作用,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对肺炎克雷白菌作用相对较弱;丹皮酚与总苷相比也具有抑菌作用,MIC明显高于总苷;多糖仅对粪肠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抑菌效果;丹皮酚与总苷合用后有协同抑菌作用,对粪肠球菌尤为显著.结论:牡丹皮总苷及丹皮酚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二者合用效果更强,提示该作用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94.
中药抗炎免疫活性成分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玉峰  曾凡波 《医药导报》2005,24(4):307-309
综述抗炎中药与免疫功能的关系、中药抗炎免疫活性及其分子药理机制,并讨论中药抗炎免疫成分药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5.
生物技术药物免疫原性的评价及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大量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免疫原性的评价成为阐明这些药物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评价非期望出现的免疫原性是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和临床评价的重要内容。完整的免疫原性评价应是方法学的验证,选择合理的免疫学和生物学方法检测抗体滴度的变化及分析抗体亚型和特性、测定抗体的中和活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及沉积,分析抗体产生对药物药动学、药效和毒性反应等影响。目前免疫原性评价面临的挑战是免疫学检测方法的优化以及提高动物和体外模型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996.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骨炎方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慢性骨髓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病灶清创术和抗菌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骨炎方辨证施治。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10的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8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ESR和血清IL-1β、IL-6水平均较前显著降低(P<0.01),血清IL-4和IL-10水平则较前显著升高(P<0.01);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炎方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确切,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致病菌、控制炎症反应、恢复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草苔虫中的大环内酯类抗癌活性成分,从中寻找高效的新型抗癌剂。方法 以体外抗癌活性为指标,将活性评价与化学分离相结合,采用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快速柱层析(ODS)和制备性高效液相层析等先进分离技术,对南中国海的总合草苔虫样本进行总活性成分的分离制备。采用MTT法考察总活性成分对K562、U937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 从该动物中分离制备了纯度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菌株对中药黄连素、鱼腥草和大蒜素体外抗菌活性。方法:1,菌种鉴定采用常规方法或用API试条和VITEK自动细菌分析仪:2,药敏试验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MIC);3,实验数据的分析采用WHONET5软件。结果:黄连素、鱼腥草素(癸酰乙醛亚硫酸氢钠原料即合成鱼腥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差;大蒜素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不强。黄连素、鱼腥草素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万古霉素中介的肠球菌也有抗菌活性。结论:目前中药体外抗菌活性试验结果的判定尚无标准可以遵循,中药学工作者应加强临床疗效与基础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999.
含丹参的中药注射液中过敏性杂质的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模拟“水煮醇沉”工艺,从丹参中制备出高度不均一的丹参残留蛋白混合物(蛋白含量约4%),为丹参抗原;用丹参抗原免疫家兔或豚鼠均可产生特异抗体。采用超滤等方法从丹参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中提取到大分子抗原活性杂质。利用豚鼠主动过敏反应(ASA)模型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模型证明,提取到的抗原活性杂质可以引发被丹参抗原致敏的动物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利用丹参抗原免疫家兔得到的特异性抗体,建立了检测中药注射液中残留的丹参抗原活性杂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以残留蛋白计, 其线性范围为0.08~5.12 μg·mL-1 (r2=0.990 6),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8 μg·mL-1和0.4 μg·mL-1。通过对308批含丹参水溶性组分的中药注射剂的测定,在其中35批(11.4%)样品中检出丹参抗原活性杂质;说明目前丹参水溶性组分的提取工艺不能有效的保证彻底去除丹参抗原活性杂质,这可能是导致临床过敏反应的原因之一。所建立的ELISA方法可以用于指导企业的工艺改造,并可作为药品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加雷沙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佳骏  崔岚 《中国新药杂志》2008,17(20):1808-1810
加雷沙星为一新型广谱喹诺酮类抗茵药,它不仅保持了喹诺酮类抗菌药对G-菌的抗茵活性,对G 菌的抗菌活性也明显增强,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其结构中喹诺酮母核6位去除氟不但可以改善活性,而且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现对其药动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