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93篇
  免费   1671篇
  国内免费   1181篇
耳鼻咽喉   73篇
儿科学   151篇
妇产科学   88篇
基础医学   698篇
口腔科学   230篇
临床医学   2794篇
内科学   1726篇
皮肤病学   182篇
神经病学   299篇
特种医学   4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772篇
综合类   7035篇
预防医学   2153篇
眼科学   86篇
药学   5135篇
  44篇
中国医学   7389篇
肿瘤学   400篇
  2024年   198篇
  2023年   554篇
  2022年   642篇
  2021年   771篇
  2020年   750篇
  2019年   709篇
  2018年   423篇
  2017年   729篇
  2016年   724篇
  2015年   991篇
  2014年   1362篇
  2013年   1291篇
  2012年   1999篇
  2011年   1961篇
  2010年   1632篇
  2009年   1366篇
  2008年   3052篇
  2007年   1574篇
  2006年   1281篇
  2005年   1912篇
  2004年   1254篇
  2003年   981篇
  2002年   654篇
  2001年   581篇
  2000年   444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250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203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991.
目的 探索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预处理心肌细胞减少缺氧/复氧(hypoxia- reoxygenation,H/R)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设置对照组(常规培养H9c2细胞)、模型组(H/R损伤的H9c2细胞)、PNS组(加入PNS处理的H/R损伤的H9c2细胞)、二甲氧基雌二醇(2-methoxyestradiol,2-ME2)组(加入2-ME2处理的H/R损伤的H9c2细胞)和PNS+2-ME2组心肌细胞(同时加入PNS和2-ME2处理的H/R损伤的H9c2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肌细胞损伤,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细胞自噬活性。结果 模型组高于对照组的指标有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0.37±0.05 vs. 2.41±0.66)、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2.20±0.69 vs. 4.05±1.08)、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38.17±9.02 vs. 107.83±20.89)、细胞自噬标志物LC3(0.17±0.05 vs. 0.63±0.66)、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c inducible factor-1 α,HIF-1α)(0.22±0.09 vs. 0.66±0.08)和B淋巴细胞瘤-2/腺病毒E1B 19kDa相互作用蛋白3(B lymphocytoma-2/adenovirus E1B 19kDa 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0.15±0.02 vs. 0.59±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NS组低于模型组的指标有CK(2.41±0.66 vs. 1.55±0.39)、LDH(4.05±1.08 vs. 3.19±0.88)、AST(107.83±20.89 vs. 66.52±1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NS组高于模型组的指标有LC3(0.63±0.66 vs. 0.85±0.23)、HIF-1α(0.66±0.08 vs. 0.91±0.22)和BNIP3(0.59±0.13 vs. 0.82±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2+PNS组低于模型组的指标有CK(2.41±0.66 vs. 2.08±0.54)、LDH(4.05±1.08 vs. 3.51±0.92)、AST(107.83±20.89 vs. 83.49±19.53);2-ME2+PNS组高于模型组的指标有LC3(0.63±0.66 vs. 0.70±0.54)、HIF-1α(0.66±0.08 vs. 0.72±0.10)和BNIP3(0.59±0.13 vs. 0.64±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2组高于模型组的指标有CK(2.41±0.66 vs. 3.62±0.98)、LDH(4.05±1.08 vs. 5.67±1.39)、AST(107.83±20.89 vs. 192.13±28.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2组低于模型组的指标有HIF-1α(0.66±0.08 vs. 0.27±0.03)和BNIP3(0.59±0.13 vs. 0.25±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LC3荧光斑点数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PNS组和2-ME2+PNS组心肌细胞LC3荧光斑点数明显增加,2-ME2组LC3荧光斑点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PNS能够通过激活HIF-1α/BNIP3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减少心肌细胞H/R损伤。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探究白芍总苷对肠缺血再灌注(IIRI)大鼠Cajal 间质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 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白芍总苷组,每组15 只。造模前7 d,白芍总苷组给予白芍总苷溶液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1 次/d。手术完成后12、24 h,测定小肠推进率;HE 染色观察小肠病理学变化,醋酸双氧铀和枸橼铅双重电子染色观察Cajal 间质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 检测小肠组织中C-kit、SCF 及Cx43 蛋白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12、24 h 时模型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2、24 h 时白芍总苷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光学显微镜下,白芍总苷组大鼠肠道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黏膜间水肿、充血明显改善;透镜下,白芍总苷组大鼠肠Cajal 间质细胞明显改善,线粒体肿胀减少,自噬体减少,可见缝隙连接体。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小肠中SCF、C-kit 以及Cx43 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模型组比较,白芍总苷组大鼠的SCF、C-kit 及Cx43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白芍总苷预处理改善了IIRI,对Cajal 间质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kit/SCF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94.
患者女性, 38岁, 因"上腹部疼痛2周"于2020年12月2日收入我院。2020年11月患者出现间断上腹痛, 伴恶心、呕吐, 逐渐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 余无特殊不适。外院行增强CT检查, 结果提示肝左内叶近肝门异常强化影, 考虑为肿瘤、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诊断乙肝2周, 服用丙酚替诺福韦治疗;余无特殊。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 一般状况良好。肝功能检查结果提示, 总胆红素为586.7 μmol/L, 甲胎蛋白为5 884 μg/L, CA19-9为 2 205 U/ml。超声检查结果提示, 肝门部胆管弱回声团, 考虑癌, 伴肝内胆管扩张, 胆囊胆泥形成, 肝硬化, 脾大。超声造影提示, 肝左内叶异常灌注, 考虑肝内胆管癌可能性大, 伴左肝管远端癌栓形成;肝门部胆管、右肝管、左肝管近端未见造影剂进入, 考虑胆泥。上腹部MRI增强扫描提示:(1)左右肝管、肝总管、直至胆总管下段充盈缺损, 轻度强化, 胆总管下段壁明显强化, 考虑胆管癌, 并肝内、外胆管扩张;(2)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胆囊炎、胆囊结石伴胆囊周围积液。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结果考虑为高位胆管癌(图1)。CT血管成像提示:(1)肝...  相似文献   
995.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初步临床应用韩晓枫,孙湘兰(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2)关键词总胆汁酸,肝损伤,肝功能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产物,它由肝脏分泌到胆汁中,并随胆汁排入肠腔,作用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其生成和代谢与肝脏有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996.
肖远灿  李岑  杨红霞  杜玉枝  张明  毕宏涛  魏立新 《中草药》2021,52(15):4731-4740
传统名贵中药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中砷超标及其安全性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针对冬虫夏草中砷的研究逐渐增加并不断深入。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从冬虫夏草砷及砷形态的分析方法,砷的含量、分布、存在形态,安全性评价,以及野生和人工仿生繁育冬虫夏草中砷含量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冬虫夏草中砷的认知及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冬虫夏草安全性评价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基于传质数学模型,探索丹参-枳实复方中成分存在状态与纳滤分离机制。方法以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辛弗林为指标,进行单体成分溶液及丹参-枳实复方溶液纳滤分离,收集膜通量与指标成分截留率,基于传质模型中传质系数与溶质浓度的幂值相关性,以单一成分为参照,拟合复方溶液中成分存在状态,探讨纳滤分离机制。结果分离压力与膜通量呈正性相关,指标成分在单体溶液和复方溶液中传质系数与浓度幂值相关性高,回归系数均大于0.98,纳滤传质模型成立。通过单一成分传质特征构建复方溶液中成分状态解析模式,丹参-枳实复方溶液中指标成分以复合态存在的比例为原儿茶醛26.17%、迷迭香酸79.87%、丹酚酸B89.15%,辛弗林96.92%。结论构建了复方溶液的成分存在状态解析模式,阐明了丹参-枳实复方提取液纳滤分离机制,为中药成分分离精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8.
唐明  高霞  耿婷  王佳佳  陈夏霖  曹亮  王振中  肖伟 《中草药》2021,52(8):2226-2236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Q-TOF-MS/MS)对七味通痹口服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表征。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_(18)(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全扫描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精确质荷比、二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和文献数据鉴定七味通痹口服液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共指认出七味通痹口服液制剂中72个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氨基酸类、酚酸类及苯丙素类等,其中18个化合物经对照品比对。结论该研究为七味通痹口服液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淫羊藿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淫羊藿苷元在大鼠体内的血浆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征,为黄酮类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中游离淫羊藿苷元(淫羊藿苷元原型)和总淫羊藿苷元(淫羊藿苷元原型及其二相代谢产物的总和)的浓度,并应用Win Nonlin7.0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iv淫羊藿苷元(5 mg/kg)后,血浆中游离淫羊藿苷元和总淫羊藿苷元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978±107)、(2390±295)ng/m 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422±38)、(3000±932)ng·h/m L,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640±0.767)、(3.82±2.16)h。大鼠ig淫羊藿苷元(10mg/kg)后,血浆中游离型淫羊藿苷元及总淫羊藿苷元的达峰时间(Tmax)为0.292h,Cmax分别为(12.90±5.77)、(3800±1110)ng/m L,AUC0-t分别为(12.00±8.01)、(5760±2200)ng·h/m L,t1/2分别为(0.812±0.263)、(2.73±1.28)h。大鼠ig淫羊藿苷元(10mg/kg)后,游离淫羊藿苷元在组织中的分布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胃、肠、肺(110~220倍血浆)、肝、子宫(20~65倍血浆)、心、卵巢、脾(4~15倍血浆)、骨髓、肾、肌肉(1~2倍血浆)、血浆、脑、脂肪(20%~50%血浆)、睾丸(未检测到);总淫羊藿苷元在组织中的分布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肠、胃、肺(1~2倍血浆)、血浆、肝、肾、子宫、卵巢(20%~60%血浆)、肌肉、心、脾、睾丸、骨髓、脂肪、脑(1%~7%血浆)。结论大鼠ig给药后,血浆中游离淫羊藿苷元及总淫羊藿苷元吸收迅速,消除较快,与iv给药相比,游离淫羊藿苷元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仅为1.42%,而总淫羊藿苷元绝对生物利用度达到96.0%。血浆中游离淫羊藿苷元的暴露量明显低于总淫羊藿苷元,仅占总淫羊藿苷元暴露量的0.208%,提示淫羊藿苷元ig给药后在大鼠血液循环系统中主要以II相结合型产物暴露为主。但在多数组织中游离淫羊藿苷元的暴露量、暴露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血浆,而且游离淫羊藿苷元与总淫羊藿苷元的比例也明显大于血浆。  相似文献   
1000.
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临床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新概念和核心理论,建立了中药质量控制系列共性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药质量研究新模式,为中药品种的现代化研究指明了方向。以痹祺胶囊药效学、药动学研究为实例,在Q-Marker理论的指导下,从特有性、可测性、有效性和中药理论关联性等方面对痹祺胶囊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士的宁、马钱子碱、甘草苷、丹酚酸B、甘草酸、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IA可作为该复方的Q-Marker,为痹祺胶囊的质量控制及二次开发提供基础和依据,同时,也为建立痹祺胶囊的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可溯源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