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脑气血循行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气血循行”在脑海盈亏、正常脑功能和正常人体生长发育等方面生理病理的影响及关系。方法:应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观察,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行分析及总结,得出一个以往中医理论未揭示的新观点,从而弥补和发展中医理论在脑气血循行与正常脑功能联系密切方面的空白,以此作为发展和制定预防治疗脑部疾病的基础。结果:通过采用中西医理论分析及临床实践观察得出:脑气血循行正常,则脑之髓海满盈;脑气血亏虚和循行障碍,则脑功能紊乱,脑主精明、灵机记性和体格发育等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2.
古代文献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能直接反映当时医家对"经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不同时期经脉循行路线的变化也必然反映经脉内涵的变化。本文从对照帛书"十一脉"与《灵枢》经脉循行起止点、方向、路径等变化入手,认为引起经脉循行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脉诊的发展、古代阴阳术数思想、古代表面解剖学知识、气血营卫循环概念形成,并深入剖析了由"十一脉"发展至"十二经脉",经脉概念本质与内涵发生的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73.
1.肝与胆为表里,肝病时可影响到胆主决断,出现胆怯、易惊、卧不安,胆经循行部位可相应出现耳热、暴聋、偏头痛、胁痛等。肝胆气血不和可表现为寒热往来的半表半里证。  相似文献   
74.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大多数经别的循行路线是清楚的,而手阳明大肠经经别的循行路线历来倍受争议,各种文献、不同教材的不同版本所载的循行路线多有出入。由于灵枢经成书较早,又经历代传抄翻刻,以至贻误脱衍倒文失其真,故校勘研究者代不乏人,然因受到时代的限制和理解的偏颇,现仍存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经别是别行深入体腔的部分,是无穴通路,没有所主病证,历代医家对有穴通路的研究最多,对于经别的研究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75.
经气运行方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娴  张卫华 《陕西中医》2006,27(7):862-863
目的:探讨经络之气运行的方向。方法:通过对经络内外相通、脏腑表里络属、首尾经和交会经以及一经多脏腑联系、同性质经脉间的沟通、针刺产生的经气感应、全国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病邪传变及古医籍有关论述的分析和论证。结论:经气运行的方向呈双向性。  相似文献   
76.
根据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分析,结合透明鱼、大鼠和人体经脉的示踪研究结果,重新认识任督二脉的循行.任脉的起点"胞中"和"中极之下"为同一部位,其循行路线分为腹深支、背深支、腹浅支3支;督脉的起点在耻骨上的曲骨穴,其循行分为臀脊上支、头背下支、腹面上支、头背中支4支.任督二脉在躯干、头面的前后均有循行,一深一浅,构成内外两...  相似文献   
77.
从卫气循行看子午流注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卫华 《中国针灸》2000,20(5):290-292
用卫气循行推导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理由,并根据<灵枢·卫气行>认为卫气是从头向全身散行而不按十二经脉顺序运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因此不能从其循行中直接找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的开穴,但受古代哲学思想支配,用阴阳、五行、干支配合取象比类、天人相应等原理来推导出子午流注取穴法是可能的.最后,就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形成作了具体推导.  相似文献   
78.
“肺朝百脉”的现代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9.
目的:纠正两千年来以“营气流注”方向代替经脉起止走向的错误.方法:从分析古代文献入手,通过中医经典著作中经脉全部起始的记载;以及经别经筋全部起始走行;标本、根结、本输、根溜注入理论依据;“脉行逆顺”;营气流注;经穴远程循经诊疗作用方面分析,探讨经脉起止走向规律.结果:通过《黄帝内经》、《灵枢&;#183;经别》和《灵枢&;#183;经筋》等文献的确切记载,证实经脉起始于肢端,并向心走行,终止于头身的规律,并从标本、根结、本输、根溜注入等古典经络理论中得到证明.从“脉行逆顺”基础理论和实践中也证实,以营气流注方向代替经脉起止走向是错误的,是造成经脉起止走向规律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古典经络理论的长期分歧.结论:以营气流注方向代替经脉起止走向是错误的,纠正这一错误,可以彰显四肢肘膝以下腧穴对内脏和远隔部位的循经诊治作用及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0.
十二经筋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的外在连属部分,具有联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经筋为病,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且多数为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因此,深入探讨经筋理论,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十二经筋的循行特点《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的循行走向有详细的记载,与十二经脉的循行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1 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相同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基本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一致,即经脉循行径路周围的筋肉,多属本经经筋所辖。但也有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者,如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入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