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26篇
预防医学   54篇
药学   77篇
  2篇
中国医学   107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3则验案,介绍黄煌教授应用自创验方三黄四逆汤的临床经验。三黄四逆汤证的病机特点为寒热同病,即邪热内盛伴阳气亏虚。凡证属脾阳虚而胃热、肠热胃寒、肾阳不足而心火旺、心阳不足而胃热者,均可使用三黄四逆汤。  相似文献   
22.
高尿酸血症为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血浊”范畴;高尿酸 血症出现关节炎、痛风、高血压等表现后,可归属于中医 “痹证”等范畴,现代中医多从“痰湿”和“湿热”辨治。朱章 志教授认为,高尿酸血症的病机辨识当首辨阴阳,以阳虚为本,再辨六经,以“三阴”为要,即关注太阴中焦脾胃升降之 气机、太阴肺表之邪侵、少阴肾阳之虚衰;高尿酸血症的治疗需立足扶助人体阳气,重视顾护脾胃,不忘祛邪,寒热同调, 即注重温助太阴脾阳以复脾胃升降之气机,宣散太阴肺表以祛邪,中后期患者宜温肾阳以利湿,遣方用药特点为寒热同 调。 朱章志教授基于六经辨证采用经方并重在扶阳以治疗高尿酸血症之思路,可为中医药临床工作者辨治高尿酸血症提 供借鉴。  相似文献   
23.
商宪敏教授治疗寒热错杂痹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寒热错杂痹证的特点痹证是指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证,临床常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根据痹证感邪的不同,偏风、偏寒、偏湿、偏热之异,因此临床有   相似文献   
24.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疾病亦是如此.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是疾病矛盾的相对特性,了解疾病在表在里、是寒是热、兼虚兼实、气分血分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基于“以方测证”理论,通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证与条文的编列顺序,分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等方面并...  相似文献   
25.
目的: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差异探讨中药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将莪术、虎杖两味药性相反的中药给大鼠灌胃给药1个月后,用HPLC-ECD(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温热药莪术明显促进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寒凉药虎杖明显抑制大鼠大脑不同部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中药的寒热药性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观察寒、热不同方剂对"病证结合"的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的影响,从药效学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寒、热证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与消炎痛腹腔注射相结合,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动物模型,并比较寒热方剂对模型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的影响。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显著提升热性溃疡组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理中丸可显著提升寒性溃疡组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P<0.05或P<0.01)。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可通过提升血清VEGF和胃组织bFGF含量,分别实现对热性和寒性模型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是"方证相应"规律的体现,肯定了本实验所采用的胃溃疡"病证结合"造模方法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的相关性,寻找适合解释此相关性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方法:选取寒、热性植物药各30种,提取和精制多糖并彻底水解成单糖,进行衍生化反应,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HPLC指纹图谱并构建数据库,经数据预处理后,比较6种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在识别中药药性特征标记方面的优劣。结果:与其他模型相比,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识别率最高,对测试集植物药的组内判别正确率为91.7%,且对96个模拟药性特征标记整体识别率也明显优于其他模型。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有明显相关性,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的中药药性识别模型最适合发现与解释中药多糖成分与药性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8.
脾胃病在临床极为多发,历代名医大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脾胃病,在治疗时关键要辨明虚实,弄清寒热,燮理升降,调济燥湿,顾及它脏.  相似文献   
29.
<正>对小建中汤的方义,传统观点认为针对阴阳两虚而偏阳虚的病机。如高校教材《金匮要略选读》5版中虽言病机在于寒热错杂,阴阳两虚,但按语却谓其症状偏阳虚为主,故而脾胃虚寒者,多用此方治疗。6版、7版教材认为小建中汤甘温补脾为主,调和  相似文献   
30.
中医逆其证而治的特点决定了治法往往是相反成对的,基于治法而言的药性也可以相反而分的。现将相反药性配伍由"相反相成法"更名为"相反药性并用法",论述了此法的内涵及6种代表形式:补泻并用、寒热并用、升降并用、散收并用、动静并用、燥润并用。分析经方、时方及古今医案发现,除药味数极少的方剂外,"相反药性并用法"是普遍存在的,相反药性药物的药效并不互相抵消,而是互相制约,并行不悖,各奏其效,方剂中体现此法的形式越多,临证中运用的范围越广,且此法涵盖12种基本治法而尤显重要。因此,临证中应当主动运用此规律审查处方配伍,一般而言,至少需要兼顾6种形式之一而避免单一药性组方,且需根据病证协调相反药性在处方中的整体用药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