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66篇 |
免费 | 106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3篇 |
基础医学 | 2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30篇 |
内科学 | 760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4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967篇 |
预防医学 | 164篇 |
药学 | 489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854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171篇 |
2013年 | 178篇 |
2012年 | 204篇 |
2011年 | 206篇 |
2010年 | 245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176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41篇 |
2003年 | 143篇 |
2002年 | 106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78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90例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联合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和胺碘酮片;稳心颗粒组口服稳心颗粒;胺碘酮组口服胺碘酮片.3组治疗时间为4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3.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6.7%;稳心颗粒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66.7%,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76.7%;胺碘酮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66.3%,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0.0%.联合用药组临床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与稳心颗粒组和胺碘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联用胺碘酮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早搏的效果比单用稳心颗粒和胺碘酮明显增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42.
目的 探讨左前分支起源的室性早搏(PVC)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6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前分支起源的PVC患者,均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消融.结果6例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PVC均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左后分支阻滞(LPFB);V1~V6呈Rs型,Ⅰ、aVL呈rS或QS型,Ⅱ、Ⅲ、aVF呈qR或qRs型,aVR呈Qr或QS型;电轴右偏;QRS时限为(118±17)ms;PVC的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 zoneindex)平均为(-2.08±0.49).在成功消融靶点(最早或提前激动点)附近均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urkinje potential,PP),位于左心室前外侧间隔或左心室中间隔高位,Ⅴ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20 ~48(33.0±9.9)ms.6例患者采用冷盐水灌注消融或普通Carto导管消融,即刻成功,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1±5)个月,5例患者PVC完全消失,1例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的PVC <1000次.结论 起源于左前分支处的PVC可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最早或提前激动点并伴有PP处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943.
944.
患者男、67岁。因间断头昏、眼花、黑矇3年入院。患者自诉曾两次无明显诱因出现黑矇,意识丧失,数秒钟后神志自行恢复,意识恢复后自测脉搏缓慢。入院时查体:神志清,左侧颈动脉可闻及杂音,余无特殊。既往患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等。门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室内传导延迟;ST-T改变。心脏超声示:心脏扩大,心尖室壁瘤形成,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功能减退。冠脉造影示:冠脉三支病变,前降支近段次全闭塞,回旋支远段狭窄85%,右冠近段狭窄70%, 相似文献
945.
慢型克山病伴发室性早搏对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室性早搏(下简称室早)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心血管疾病,也可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及正常人,但以心肌疾患尤为多见。本文就旬邑县1982~1996年发生的229例慢型克山病患者伴有室早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以了解其预后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 229例病例均为我所1982~1996年在旬邑县医院、张洪、土桥、职田、大峪四大镇地段医院住院治疗和全县每年一次的慢型克山病线索调查资料,经核实确诊后复查所得的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病例 相似文献
946.
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早搏和心率变异的昼夜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检对象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室性早博(简称室早)>10次地的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析其每小时的室早和心率变异[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和RR连续差异均方根(rMSSD)]的分布。结果显示睡眠期的室早和心率变异分别是最小和最大值,凌晨1~6时的SD和rMSSD均值均高于其它3个6h时段的均值,各小时的室早对数与相应时间的SD和rMSSD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早患者的室早和心率变异具有昼夜变化节律,各小时室早对数与心率变异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7.
目的 调查J波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早搏(RVOT-VT/PVCs)病人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该研究纳入143例特发性 RVOT-VT/PVCs的患者和28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评估、比较两组间 J-波的发生率。 依据J波的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伴有J波的 RVOT-VT/PVCs组(J-VT/PVCs组)和不伴有J波的 RVOT-VT/PVCs组(non-J-VT/PVCs组),对两组的临床和电生理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J波在特发性 RVOT-VT/PVCs患者中更为常见(39. 9% vs 16. 1% ,P〈0. 01)。 与 non-J-VT/PVCs组比较,J-VT/PVCs组持续性VT、晕厥有较高的发生率,分别为24. 6% vs 4. 7% ;26. 3% vs 2. 3% ,P均〈0.01。 而且VT的周期更短[(304±56)ms vs(350±56)ms,P〈0. 01]。 两组中无心室颤动或心脏猝死发生。 结论 特发性RVOT-VT/PVCs患者,有较高的J波发生率;有J波的患者伴随有较严重的心律失常 。 相似文献
948.
廉玉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568-1570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导管消融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 RVOT室性早搏患者,自发或药物及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室性早搏频繁发作后,在 CARTO指导下重建右室流出道,构建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 X线曝光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通过随访评价导管消融后的远期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完成 CARTO指导下右室流出道电解剖重建,室性早搏的解剖部位主要位于RVOT间隔面,少数起源于肺动脉瓣上和游离壁,消融放电(2.4±1.2)次,累计放电时间(120±23)s,手术时间(1.62±0.35)h,X线曝光时间(8.8±2.6)min,所有患者术中即刻均达到消融终点。随访3个月~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消融频发 RVOT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同时消融手术时间短,曝光时间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949.
目的探讨左室传导分支起源的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方法。方法 14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室分支起源的PVCs患者,3例行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1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4例患者均表现为"反复心悸",PVCs均大于10000次/24h,7例伴有阵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6例左前分支起源患者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PVCs表现为心电轴右偏、右束支阻滞图形并左后分支阻滞(left posterior hemiblock,LPH)。8例左后分支起源患者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PVCs表现为心电轴左偏、右束支阻滞图形及左前分支阻滞(leftanteriorhemiblock,LAH)。在成功消融靶点(最早或提前激动点)附近均记录到浦肯野氏分支电位(Purkinje Potential,PP),位于左室前外侧间隔、左室中间隔高位或左室后间隔中部,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33.0±10.1)ms;11例患者采用冷盐水灌注消融或普通Carto消融导管消融,3例常规7F双弯消融导管消融,放电即刻成功消融,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1±5个月,5例患者PVCs完全消失,9例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PVCs小于1000次。结论起源于左室传导前、后分支起源的PVCs各有其临床特征,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最早或提前激动点并伴有PP处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950.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部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室早心电图特征的差别。方法选取12例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室早( A组)心电图作为对照,分析12例主动脉窦部室早( B组)的心电图特征。结果与A组相比,B组V1、V2导联的R波时间指数增大[V1导联:(0.23±0.10) vs.(0.49±0.28);V2导联:(0.24±0.12) vs.(0.57±0.23);P均<0.05]。 V1、V2导联的R/S波幅指数A组小于B组[ V1导联:(0.10±0.02) vs.(0.87±0.55);V2导联:(0.21±0.14) vs.(1.13±1.49),P均<0.05]。 A组胸前导联R波移行在V3导联或其后,B组胸前导联R波移行在V1或V2导联。 A组V1、V2导联的R波移行指数小于B组[V1导联:(0.25±0.15) vs.(1.30±0.68); V2导联:(0.31±0.20) vs.(1.71±1.14), P均<0.05]。结论主动脉窦部室早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室早在V1、V2导联R波时间指数、R/S波幅指数、胸前导联R波移行位置及移行指数上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