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36篇
中国医学   27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枫蓼肠胃康分散片联合泮托拉唑对乙醇损伤的人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体外培养的GES-1细胞样本,以浓度为4%~8%的乙醇培养液培养2~5 h,建立稳定的乙醇损伤胃黏膜GES-1细胞模型。将损伤细胞分为枫蓼肠胃康分散片联合泮托拉唑组(联合组)和泮托拉唑组,在100μL含有不同浓度药物的培养基中加入联合组和泮托拉唑组的GES-1细胞,持续培养24 h,利用MTT方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GES-1细胞于7%乙醇培养液中培养3 h后,细胞抑制率为40.00%,为最佳胃黏膜损伤模型;联合组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胞吸光度值均明显高于泮托拉唑组(P均<0.05)。结论枫蓼肠胃康分散片联合泮托拉唑在较低剂量时就可以保护受损GES-1细胞,联合应用较泮托拉唑单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水蓼挥发油的提取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水蒸气蒸馏提取水蓼挥发油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水蓼粗粉(40目)加入700 mL的蒸馏水浸泡4 h,水蒸气蒸馏10 h.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最佳提取条件所得水蓼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论:鉴定出其中20种成分,主要含有2,4a,5,6,7,8-六氢-3,5,5,9-四甲基-苯并环庚三烯(10.13%)、7-bromodecahydro-4,8,8-三甲基-9-亚甲基1,4-甘菊环(9.89%)、石竹烯氧化物(9.65%)、芴(3.82%)、蒎烯(3.27%)、金合欢烯(1.15%).  相似文献   
83.
王爱芹  李军林  李家实 《中草药》2010,41(3):343-347
目的研究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结合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藏边大黄干燥根与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β-谷甾醇(3)、大黄素(4)、芦荟大黄素(5)、波叶素(6)、胡萝卜苷(7)、d-儿茶素(8)、反式-3,5,3′,4′-四羟基茋(9)、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6″-O-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11)、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大黄素甲醚-1和8-O-β-D-吡喃葡萄糖苷(13a和13b)、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4)、蔗糖(15)。同时得到一种大黄酸类似物,因量少未得到最终的结构确定。结论化合物11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波叶苷(rheoside),化合物13a和13b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4.
头花蓼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花蓼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 进行优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 乙醇浓度对总黄酮的提取有显著影响.结论 结合正交实验结果 和方差分析,确定12倍量55%乙醇提取3次,1h/次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85.
掌叶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庆  覃永俊  苏小建  罗伟生 《中草药》2009,40(4):533-536
目的 研究掌叶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结果 从掌叶大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过氧化麦角甾醇(Ⅰ)、β-谷甾醇(Ⅱ)、大黄酚(Ⅲ)、大黄素甲醚(Ⅳ)、大黄素(Ⅴ)、芦荟大黄酸(Ⅵ)、大黄酸(Ⅶ)、反式1,2-二苯乙烯(Ⅷ)、反式桂皮酸(Ⅸ)、没食子酸(Ⅹ)、丹叶大黄素(Ⅺ)、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D-葡萄糖苷(Ⅻ)、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ⅩⅢ)、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Ⅹ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ⅩⅤ).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Ⅱ、Ⅷ、Ⅸ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6.
高尚峰 《中国药业》1999,8(6):51-51
文献早有报道[1],以蓼科植物翼家(红药子,PteroxygonumgiraidiiDrammeretDiels)的块根作何首乌者属误用。翼家和何首乌的性状、性味、成分;功能主治虽有相似或相近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应注意鉴别。为此,笔者就二者的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作了比较试验,现报道如下。1性状鉴别器家作为何首乌入药以饮片为多,故本文仅对二者的饮片性状特征进行比较鉴别(见表1)。表1何首乌与翼家的性状主要区别2显微鉴别取何首乌、翼寥粉末适量,分别用甘油醋酸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见表2。表2何首乌与翼纂的显微特征3理化鉴别3.1显色皮…  相似文献   
87.
头花蓼及其单方制剂的宏量和微量元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头花蓼及其单方制剂中的 1 7种化学元素的总量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各种元素的水提取率 ,一般认为只有水溶性部分对产品的微量元素含量有贡献 ,人体能够吸收的部分也来自水溶性的部分 ,所以作者认为 ,测定水溶性的宏量和微量元素更有意义。分析结果表明碱金属元素的水提出率都较高 ,而碱土金属的水提出率大多较低 ,并和离子的半径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8.
头状蓼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状蓼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脂溶性维生素E及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作对照,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清除[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和铁离子(Fe3+)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测定法检测头状蓼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与头状蓼石油醚、乙酸乙酯提取物比较,头状蓼甲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及还原Fe3+的能力较强。结论:头状蓼甲醇提取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3种方法中,DPPH方法和ABTS方法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89.
光茎大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光茎大黄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及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该植物根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Ⅰ),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Ⅱ),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D-葡萄糖苷(Ⅲ),β-谷甾醇-3-O-β-D-(6′-十七碳酰基)葡萄糖苷(Ⅳ),山柰酚(Ⅴ)。结论该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0.
何首乌、赤首乌与白首乌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对何首乌、赤首乌与白首乌三者关系的认识极为模糊,甚至许多从事中医工作多年的医务人员也不能说清其中区别,在临床应用中只知所用为何首乌而不知所用为赤首乌还是白首乌。下面试将何首乌、赤首乌与白首乌三者的关系作一下梳理,并将赤首乌与白首乌的性能作一下对比介绍,以期对广大同仁有所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