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07篇
  免费   7822篇
  国内免费   3898篇
耳鼻咽喉   694篇
儿科学   969篇
妇产科学   912篇
基础医学   3690篇
口腔科学   1362篇
临床医学   23053篇
内科学   7974篇
皮肤病学   1071篇
神经病学   1688篇
特种医学   55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6篇
外科学   6065篇
综合类   35456篇
预防医学   18427篇
眼科学   1079篇
药学   20816篇
  259篇
中国医学   20979篇
肿瘤学   4520篇
  2024年   960篇
  2023年   3265篇
  2022年   3520篇
  2021年   4050篇
  2020年   3687篇
  2019年   3258篇
  2018年   1841篇
  2017年   2933篇
  2016年   3487篇
  2015年   4178篇
  2014年   6901篇
  2013年   6521篇
  2012年   8951篇
  2011年   9511篇
  2010年   9569篇
  2009年   8728篇
  2008年   11438篇
  2007年   8290篇
  2006年   7312篇
  2005年   8885篇
  2004年   6416篇
  2003年   5179篇
  2002年   4089篇
  2001年   3604篇
  2000年   2737篇
  1999年   2355篇
  1998年   2129篇
  1997年   1896篇
  1996年   1778篇
  1995年   1525篇
  1994年   1318篇
  1993年   853篇
  1992年   775篇
  1991年   629篇
  1990年   548篇
  1989年   543篇
  1988年   325篇
  1987年   243篇
  1986年   179篇
  1985年   105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不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经济问题。运动疗法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之一,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骨密度,防治骨质疏松症。现就近年来有关运动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并指出了目前运动疗法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运动疗法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探讨单次高剂量丙种球蛋白给药方式对新生儿ABO溶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永康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新生儿ABO溶血症的患儿,其中采用单次高剂量丙球蛋白治疗的59例患儿纳入观察组,仅采用常规的蓝光照射治疗49例患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蓝光治疗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总胆红素、血红蛋白以及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的贫血及采用换血治疗的比例。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24 h、48 h和72 h的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H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和72h的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和72 h的H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的蓝光照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治疗手段相关的并发症,其中观察组发生贫血的比例以及需要进行换血治疗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单次高剂量丙种球蛋白给药能显著促进新生儿ABO溶血症胆红素及黄疸的消退,减少贫血及换血治疗,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4.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测定清血八味片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在负离子条件下采用Halo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2.7μm),以0.1%甲酸-10 mmol/L甲酸铵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Scan模式和MRM模式,检测清血八味片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紫草中成分7种、土木香中成分3种、人工牛黄中成分4种、栀子中成分7种、瞿麦中成分7种、甘草中成分12种。结论:该方法快速可靠,操作简便,可用于清血八味片的质量控制研究,为临床药物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5.
56.
【摘要】目的:从强化程度、对比剂伪影、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应用于肺癌患者的最佳方案。方法:将入组的104例患者随机按两种增强方案进行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共进行127次检查(若同一患者做2次检查,则采用交叉入组方式)。增强方案A:对比剂注射后32s行动脉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对比剂注射后60s行静脉期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耻骨联合。方案B:对比剂注射后32s行动脉期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紧接着完成胸部扫描;注射对比剂后60s行静脉期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方案A、B的延迟期扫描均开始于对比剂注射后120s,扫描范围均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两方案的图像客观评价(主动脉、肺动脉、腹主动脉CT值和辐射剂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方案的图像主观评价(对比剂伪影,纵隔淋巴结及腹盆腔各脏器的强化程度和噪声), 两位医师的主观评判结果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结果:方案B的胸部血管强化较方案A更高(P均<0.001),腹主动脉CT值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于方案B,方案A形成的对比剂硬化伪影较轻、对淋巴结、肿瘤和胸膜病变显示效果更好(P均<0.001)。两方案间的腹盆腔脏器的强化程度和噪声评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方案B的辐射剂量较方案A更大(P<0.001)。结论:对于胸腹盆腔联合增强CT扫描,对比剂注射后60s的胸部扫描方案较32s后动脉期扫描可更好的显示淋巴结及胸膜病变,同时减少对比剂的硬化伪影,并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7.
58.
59.
6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70-173
目的:通过阶梯式减低CT扫描的重要参数——管电压,探讨不同管电压对儿童胸部CT辐射剂量变化的影响,并分别评价肺窗与纵隔窗的图像质量,寻求双肺、纵隔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最佳平衡点。方法:选取弋矶山医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因支气管肺炎行胸部CT检查的60例患儿,以20 k V为一阶梯,随机将患儿分成3组,A组为120 k V,B组100k V,C组80 k V。计算各组的有效剂量(ED),并对各组肺窗及纵隔窗图像分别评分。结果:不同分组患儿的辐射剂量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管电压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明显减低,C组条件下患儿的辐射剂量比A组条件下平均降低约78%,比B组条件下平均降低约64%。不同管电压组患儿的肺窗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当的降低管电压不影响肺部疾病的诊断。纵隔窗图像各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低的管电压影响纵隔疾病的诊断。结论:阶梯式剂量优化方案可以有效地寻找出双肺、纵隔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最佳平衡点,做到合理的使用低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