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294篇 |
免费 | 2521篇 |
国内免费 | 146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9篇 |
儿科学 | 272篇 |
妇产科学 | 126篇 |
基础医学 | 1379篇 |
口腔科学 | 637篇 |
临床医学 | 4375篇 |
内科学 | 3628篇 |
皮肤病学 | 788篇 |
神经病学 | 969篇 |
特种医学 | 85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1550篇 |
综合类 | 10776篇 |
预防医学 | 2700篇 |
眼科学 | 119篇 |
药学 | 8626篇 |
151篇 | |
中国医学 | 5217篇 |
肿瘤学 | 7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09篇 |
2023年 | 1180篇 |
2022年 | 1359篇 |
2021年 | 1902篇 |
2020年 | 1678篇 |
2019年 | 1499篇 |
2018年 | 714篇 |
2017年 | 1364篇 |
2016年 | 1497篇 |
2015年 | 1588篇 |
2014年 | 2365篇 |
2013年 | 2235篇 |
2012年 | 2720篇 |
2011年 | 2460篇 |
2010年 | 2098篇 |
2009年 | 1993篇 |
2008年 | 2248篇 |
2007年 | 1837篇 |
2006年 | 1736篇 |
2005年 | 1787篇 |
2004年 | 1363篇 |
2003年 | 1228篇 |
2002年 | 971篇 |
2001年 | 897篇 |
2000年 | 605篇 |
1999年 | 451篇 |
1998年 | 407篇 |
1997年 | 352篇 |
1996年 | 351篇 |
1995年 | 338篇 |
1994年 | 265篇 |
1993年 | 210篇 |
1992年 | 181篇 |
1991年 | 188篇 |
1990年 | 184篇 |
1989年 | 152篇 |
1988年 | 77篇 |
1987年 | 64篇 |
1986年 | 40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3.
14.
《中国药房》2018,(1):29-3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四味姜黄汤散中没食子酸、木兰花碱、鞣花酸、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和姜黄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apcell Pak C18-MG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 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0~60 min,没食子酸、木兰花碱、鞣花酸、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和428 nm(60~70 min,姜黄素),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没食子酸、木兰花碱、鞣花酸、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和姜黄素进样量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249 6~1.497 6、0.284 0~1.704 0、0.075 6~0.453 6、0.015 9~0.095 9、0.023 6~0.141 6、0.098 2~0.589 0、0.060 4~0.362 4μg(r≥0.999 8);检测限分别为6.24、4.73、7.56、2.36、3.20、6.54、6.04 ng,定量限分别为17.47、16.08、20.86、7.31、10.24、19.62、19.32 ng;精密度、稳定性(12 h)、重复性试验的RSD<2.0%(n=6);加样回收率为95.45%~103.47%,RSD为0.86%~1.98%(n=9)。结论: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四味姜黄汤散中没食子酸等7种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5.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8,(3):176-180
目的建立用于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有关物质测定的HPLC法,为建立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87 nm,柱温:35℃,进样量:20μL。结果在所建立的色谱条件下,氟芬那酸丁酯能与各杂质得到有效分离,杂质I、杂质II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4%、96.4%。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郝攀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2):212-215,233
目的探讨血清Hcy和NT-proBNP以及血浆D-dimer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清Hcy,NT-proBNP和血浆D-dimer水平。将三个变量指标组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性等评价三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NT-proBNP和血浆D-dimer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logistic回归-ROC曲线分析显示单项指标检测中D-dimer>415.87 ng/mL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0,灵敏度为79.45%,特异性为84%,诊断价值高于Hcy和NT-proBNP。Hcy、NT-proBNP、D-dimer联合检测时,各组指标联合检测其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单一指标检测。D-dimer联合NT-proBNP检测为最理想组合,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 903,灵敏度为86%,特异性94%。结论 D-dimer联合NT-proBNP检测,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有助于ACI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岷当归有效成分(当归挥发油、当归多糖、阿魏酸)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兔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将4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当归挥发油组、当归多糖组、阿魏酸组和叶酸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L-蛋氨酸皮下注射法建立HHcy家兔模型。造模8周后,当归挥发油组、当归多糖组、阿魏酸组分别给予岷当归有效成分灌胃治疗,叶酸组给予叶酸+维生素B_6+维生素B_(12)灌胃治疗。12周后检测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血栓素B_2(TXB_2)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cy模型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当归挥发油组、阿魏酸组、叶酸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叶酸组、当归挥发油组、当归多糖组、阿魏酸组血浆TXB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魏酸组血浆TXB_2水平比叶酸组、当归挥发油组、当归多糖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岷当归有效成分阿魏酸能够降低血清Hcy与血浆TXB2水平,减少Hcy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及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4种自酸蚀黏接系统对充填体在牙釉质和牙骨质处边缘密合性的影响。方法 36颗离体牙于颊、舌侧牙颈部预备Ⅴ类洞型,分别用4种自酸蚀黏接材料(Prime & Bond NT,SE-Bond,Adper^TM Prompt^TM,FL-Bond)处理后,充填4种牙体充填材料(Dyract AP、Cleanrfil AP-X、3MZ100、Beautifil),采用染料渗透和扫描电镜方法观察温度循环前后充填体在牙釉质和牙骨质处的密合性。结果 4种充填体在经温度循环后,牙釉质处的密合性都明显降低(P〈0.01);在牙骨质处,Dyract AP和Clearfil AP-X的密合性无明显变化(P〉0.05),3MZ100密合性明显提高(P〈0.01),而Beautifil的密合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4种自酸蚀黏接材料在牙釉质处的黏接强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以获得良好的边缘密合性。 相似文献
20.
Rely X ARC粘接系统粘接Ⅱ类洞嵌体一年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Rely X ARC粘接系统对Ⅱ类洞嵌体的粘接效果。方法30个后牙Ⅱ类洞使用同种金合金嵌体及Rely X ARC粘接系统修复后,通过改良的USPHS标准评估嵌体粘接后2周、6个月、1年的临床指标。结果所有嵌体6个月和1年的各项指标得分均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结论Rely X粘接系统对于金合金嵌体修复后牙Ⅱ类洞有比较可靠的短期效果,长期效果有待继续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