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9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4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190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药学 | 19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612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41.
叶天士学术思想成型的时代处于第74个甲子的后30年。据运气大司天理论,该时期为阳明燥金大在泉。阳明病早期从热化则气血弛张;中期从寒化则气血乏源,聚痰湿、水饮阻脉入络。因阳明为三阳阖,厥阴为三阴阖,两者同气相求,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叶天士结合运气大司天的特点,提出了独重阳明病的学术观点。阳明从热化,肺胃之阴液不足,不能濡养阳明。叶天士多以甘寒、辛润、苦温之品以轻宣肺气、濡养胃阴,以促进肺胃津液输布阳明。阳明从寒化,痰湿内生而渐成癥瘕积聚之变,治疗关键仍以调治中焦脾胃为主,培补胃气、通降阳明以恢复阳明系统的平衡,使阳气重新输布中焦;若阳明病转化为厥阴病,叶天士提出阳明胃土,独当厥阴风木的观点,通过调治阳明以恢复厥阴;若阳明与太阴同病,则采用甘平之法以健脾养胃。由此可知,叶天士脾胃学说的建构与运气大司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42.
843.
叶天士、薛生白均为清代杰出医家,二氏治疗湿温病颇有共同之处:即立三焦分治气化说不谋而合;论述湿温病机之转归途径相同;衡法治湿,用药皆倡质轻灵动。 相似文献
846.
从<临证指南医案>理法方药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叶天士"治在上焦"法在风温热病、内科杂病等方面应用及对清代温病学家影响.结论叶氏治在上焦之论,确实可法可彰. 相似文献
847.
肝风,即肝阳化风,是清代医家叶天士首创,是指由于肝的阳气升腾太过,无以制约,而引起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目前中医临床上也作为一类病证名,用以概括眩晕、振颤、抽搐、痉厥、肢麻、手足蠕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突然昏仆等一类证候 相似文献
848.
吴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6-8
叶天士《温热论》透邪法初探吴刚**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收稿日期:1997-06-15关键词叶天士温热论透法治法中图分类号R242叶天士《温热论》,集叶氏论述温热病之精华。它是叶氏关于温邪的传变规律,关于温热病的病理、诊法和治法,关于其所... 相似文献
849.
“辛胜即是汗药”,出自叶天士们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冬温条。辛者,辛味也;胜者,优势也;汗药者,发汗药也。即以辛味占优势的药物,就是发汗药。笔者认为此言有失偏颇,现略陈管见。1发汗确需辛味之品辛药并非都能发汗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治宜发汗祛邪以解表。无论是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还是外感暑湿,其所用方药,均带有辛味药。如治外感风寒的麻黄汤、桂技场、荆防贩毒散、九味羌活汤等方中的麻黄、桂枝、紫苏、荆齐、防风、羌活、白茫、细辛等属辛味药,治疗外感风热的银翘散、桑菊饮、紫葛解肌场等方中的桑叶、菊花、薄… 相似文献
850.
吴成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89,(4)
“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语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一条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第三十七条谓:“然热陷血室之证……往往久延,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两条皆言逆传心包,但究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程病位、治法方药等均有显著差异,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