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59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21.
肝胃同病乃肝胃气火郁积,阴阳不并,或升降失调,气机逆乱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胃痛、胀、呕、呃、吞酸、吐血、便血、便闭、泄泻,与头晕头痛、口苦、胁肋胀、刺痛等症并见,甚则出现上热下寒、上盛下虚之证。根据肝胃同病的病机和症状特点,临证以“厥阴肝木-阳明胃土”复合脏腑模型为基,“肝木升阳,胃土通降,阴阳合一”为径,予叶天士“泄厥阴,通阳明”之法以消厥阴气火之郁、御阳明肝气之逆,并合辛润通络法以理血络之变,验之临床,每每获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22.
从肝论治是叶天士治疗胃病的特色,《临证指南医案》中属于胃病的病案有130多例,相关的症状有胃脘痛、嘈、不食、呕吐、噫嗳、噎膈、反胃、痞等。叶氏对这些病症的诸多治法中,从肝论治的方法十居其七,值得后学者继承和探索。  相似文献   
823.
自明代医家张凤逵提出“葛根竭胃汁”一说,又经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引用,对后世医家影响甚深。笔者从总结历代对葛根的文献论述入手探讨了葛根与胃阴的关系,分析了“葛根竭胃汁”一说产生的原因,并结合临床运用指出在实际运用葛根时并未发生过“竭胃汁”的情况。提出应通过多种增效减毒的手段,发挥中药更加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4.
综合李东垣的脾升胃降学说、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学说,提出治疗脾胃病往往两脏皆要顾及。在兼顾脾胃、斡旋中州的同时,要灵活地分而治之:治脾要切记脾主升、喜燥之特性,治宜温补升阳燥湿;治胃须牢记胃喜润而下降为顺,治宜清润通降。  相似文献   
825.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载治疗中风的52首方,90味药进行分析,指出肝阳化风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并认为治肝熄风、滋阴养血、通络熄风、顾护脾胃、培土制木是叶天士治疗中风的三大法则.其用药规律和治疗法则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26.
[目的]探析《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临证应用桂枝汤的经验,为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搜集整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桂枝汤的医案,分析桂枝汤的适用病证、方药化裁和药量规律。[结果]《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桂枝汤的医案总计40则,包括咳嗽中门、虚劳门、胃脘痛门、腹痛门、汗门、痞门等。叶天士以桂枝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化裁,除了常规治疗外感病、咳喘、汗证外,还用于治疗内伤疼痛、虚劳、心悸、痞证、泄泻、寒热如疟、发疹等病证,扩大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结论]叶天士既重视对前人学术经验的继承,又善于结合临床发展创新。学习叶天士对桂枝汤的加减应用,能够为临床拓展应用桂枝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27.
"逆传心包"指温病中的危重证候,本文在结合后世医家认识基础上,分析了"逆传心包"的含义,探讨了引起"逆传心包"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认清其本意,对于提高其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8.
遗精一症,前贤各有论述。发病之因,大都认为不越乎肾虚不能固摄,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而扰动精室;究其病理则责之于心肝肾三脏。在治疗上,历代医家大多用宁心益肾,滋阴泻火,填精固摄,清热利湿等诸法,方药以知柏地黄丸、三才封髓丹、六味地黄丸、安神定志丸、右归丸、水陆二仙丹、金锁固精丸之类;湿热下注者则以萆  相似文献   
829.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篇中指出:“著而不移,是为阴邪聚络,大旨以辛温入血络治之”。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病机和治法,指出恶性肿瘤的核心病机在于“阴邪聚络”,其主张“络以辛为泄、以通为用”,由此提出“辛温通络”的治疗思想,对后世治疗恶性肿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0.
自汗是特殊汗出的一种类型,该病易见而难治。基于清代名家叶天士之《临证指南医案》,深入阐析自汗之定义、病机、治法,总结叶天士杂症自汗证治特色及具体方药,并据此探讨特殊自汗证型,进一步丰富临床汗证诊疗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