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9篇
  2篇
中国医学   60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洪小平 《江西中医药》2009,40(10):11-11
温病大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香燥,胃喜柔润也”,创立了养胃阴一法,弥补了李东垣的脾胃理论,发展了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开拓了新的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52.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被誉为“温热大师”,其在《临证指南医案·痘》中专篇论述小儿痘疹的诊治。痘疹作为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属于温病范畴。叶天士在辨治小儿痘疹过程中勤求古训,尤重辛凉,创新性提出“凡疮疹,辛凉为宜”的学术观点,重视辛凉解郁、辛凉活血治法,四诊合参强调望诊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望小儿肌色辨体质强弱、望痘疹形态色泽辨吉凶以及望小儿神志静躁辨痘疹顺逆。同时善从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多种辨证思路辨治小儿痘疹。  相似文献   
53.
叶天士对伏邪理论见解独到,其存世著作《临证指南医案》有着丰富论述.强调清晰鉴别、明确辨析新感与伏邪之不同,重视伏邪时间节律性、病位特异性等特点,从正邪两方面认识伏邪的发生与发展.根据邪气性质特点,灵活选择卫气营血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将伏邪分为发作期与潜伏期分期论治结合伏邪邪气潜伏的病理状态,创立搜法为伏邪治疗的特色疗法.  相似文献   
54.
叶天士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强调的不是“津与汗”的治疗方法,而是重视阴精的理念。温病不同阶段,温热病邪伤阴程度不同,顾护调养阴精的重点亦不相同。邪在卫分,温热之邪结聚,郁遏气机,宣降失常,治以辛凉轻清疏透,兼清热生津,药选连翘、牛蒡子、栀子皮、桑叶、薄荷、淡豆豉,配合麦冬、花露、芦根汁等。卫分不解,传入气分,温热毒邪深入,热伏于里,津伤更甚,当急泻热、补津液,心胃火燔者,选黄连、石膏泻热养阴;心火上炎,舌绛干,津液亏损者,予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胃津亡者,予玉女煎清胃热滋阴。气分不解,热邪深入营血,煎灼津液,脉道不利,津少化血乏源,当“先清营热,勿得滋腻为稳”,药选犀角、玄参、羚羊角等。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药选生地黄、牡丹皮、阿胶、赤芍等。邪入血分,还可能伤及阴精,当“甘寒之中加入咸寒”,选用甘咸寒濡润之品。温病治疗需全程顾护津液,气分强调汗,通过辛凉清解之法,透邪外达;卫分侧重津液,泻热养阴,可战汗透邪;营血之分关注津液,侧重血,清热化瘀凉血并用,脉道通利,津液自行;血分重伤津液累及阴精,则滋厚填精,急以救阴。  相似文献   
55.
于世坤  张丽艳 《河南中医》2022,(9):1349-1351
叶天士强调脾胃分治,治脾以理阳通阳,治胃以和降通顺。其在历代医家养胃阴的基础上,提出了“甘凉生津滋胃阴”理论,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胃病日久,必入于络,应治以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肝有实病会乘脾胃之土,脾胃有病也会反侮肝木,故治疗脾胃病时要兼顾肝胆。叶天士在治疗脾胃虚所致腹满时,常加入黄芩、菊花、桑叶、旋覆花等药物清肝疏肝。其治疗痰饮病时,常用苓桂剂分消利导,再佐以生姜、半夏、黄连、生姜汁等开通气机,并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常用理中丸、建中汤等建立中阳,化痰散饮,配伍薤白、瓜蒌、枳实等温阳化痰开痹,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  相似文献   
56.
叶天士治疗痹证选方用药精细,有颇多卓识定见,他治痹贵在宣通的学说使治痹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其特点有:1.宣通宜旱防其流布,2,宣通经气独重阳明,3,宣通清解勿使伤阳,4.佐加益气以助宣通,5.宣通营络重视奇经,6.宣通络脉虫蚁搜剔,7.顾护津液不使成痿。  相似文献   
57.
中风病又称卒中,<内经>有"仆击"、"偏风"、"身偏不用"等之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专立"中风病篇",对中风病的病机、脉证论述颇详,且根据临床证候及病情的轻重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诸病源候论>更是将"中风候"等中风有关内容列为全书篇首,详论其病因、证候、治法(针灸)及预后.其后,经过孙思邈、戴思恭、沈金鳌、刘完素、李东垣、李中梓、叶天士、王清任等许多医家对中风病进行了不断研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证候、预后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治法方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8.
邪伏膜原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伏膜原之说始见于《内经》,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引申其说,创立了达原饮开达膜原逐邪外出的疗法。清代名医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王孟英、雷少逸等不但扩展了邪伏膜原理论,而且对达原饮透解膜原之法进一步变通运用,能收到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9.
清代医家叶天士、王清任皆是治疗瘀血证的名家,对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及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关瘀血证的治疗作一归纳分析,试探讨叶、王治疗瘀血证特有见解及临床经验,通过比较加深对二人学说的认识,同时为临床治疗瘀血证提供对比经验。  相似文献   
60.
温热大师叶天士不仅擅长治疗温病,还是一位治疗杂病的大家。《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叶氏治疗痹证的医案共55例,体现其独具一格的治痹思想,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