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吴国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8):38-39
笔者在《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指导下,临床以和胃为法治疗一些失眠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证明相距久远的经典理论,在现实中仍有其重要意义,临床上仍当重视。 相似文献
73.
74.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75.
胃中之气上逆,不能下行而致体内气机紊乱,失去平衡,最终阴阳不能相交而导致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作为经典理论之一,在失眠的发病、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方面均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6.
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疾病,属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然脑系疾病患者,如失眠、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等在发病过程中亦多伴胃气不和的症状,王新志教授认为卧不安则胃也不和,病在大脑,治在脾胃,利在心神,辅在四旁,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脑系疾病,兼有胃肠功能异常的表现,效果颇佳。笔者随导师王新志学习多年,现将吾师观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77.
"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始于《内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在历史的演变中,无论是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对该理论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见解,在诊治方面双方各有优势,亦各有不足。本文主要阐述及分析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相关医家对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研究及应用情况,旨在为临床诊治失眠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8.
漫谈“胃不和侧卧不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法、方、药的角度阐述了《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治疗失眠的指导意义,生理上,胃和脾健,化源充足,中焦斡旋,则神得所养,阴阳相交,而得安寐;病理上,胃不和,生化乏源,则营气不足,心神失养,或升降失职,则邪气内扰,心神不安,均可导致不寐;治疗上,将和胃法贯穿于失眠治疗的全过程中,并根据邪气内扰和营气不足的孰多孰少,分别选方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