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336篇 |
免费 | 2249篇 |
国内免费 | 71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6篇 |
儿科学 | 368篇 |
妇产科学 | 129篇 |
基础医学 | 999篇 |
口腔科学 | 334篇 |
临床医学 | 7092篇 |
内科学 | 3770篇 |
皮肤病学 | 1666篇 |
神经病学 | 82篇 |
特种医学 | 69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722篇 |
综合类 | 10254篇 |
预防医学 | 8900篇 |
眼科学 | 152篇 |
药学 | 7491篇 |
91篇 | |
中国医学 | 2269篇 |
肿瘤学 | 2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1篇 |
2023年 | 1172篇 |
2022年 | 1458篇 |
2021年 | 1930篇 |
2020年 | 1255篇 |
2019年 | 1265篇 |
2018年 | 689篇 |
2017年 | 1042篇 |
2016年 | 1208篇 |
2015年 | 1384篇 |
2014年 | 2057篇 |
2013年 | 1977篇 |
2012年 | 2537篇 |
2011年 | 2625篇 |
2010年 | 2350篇 |
2009年 | 2176篇 |
2008年 | 2571篇 |
2007年 | 2213篇 |
2006年 | 2027篇 |
2005年 | 2176篇 |
2004年 | 1744篇 |
2003年 | 1482篇 |
2002年 | 1221篇 |
2001年 | 1136篇 |
2000年 | 762篇 |
1999年 | 641篇 |
1998年 | 553篇 |
1997年 | 524篇 |
1996年 | 484篇 |
1995年 | 414篇 |
1994年 | 359篇 |
1993年 | 244篇 |
1992年 | 280篇 |
1991年 | 282篇 |
1990年 | 278篇 |
1989年 | 274篇 |
1988年 | 69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从371株菌中筛得一株有工业生产价值的胆固醇酯酶产生菌,并对它进行了发酵条件的研究。用所获得的胆固醇酯酶配制的三酶试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82.
83.
1病例介绍患者女,27岁。1998年3月20日自然分娩一女婴。产前身体健康,无妊娠并发症。产程顺利,产后1周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咳嗽、胸闷,但病程中无咯血。查体:体温37.6℃,呼吸25次/min,左肺呼吸音减低,叩诊实音。血常规:Hb106g/L,WBC8.4×109/L、N78%、L22%。X 相似文献
84.
85.
我院多年来应用千捶膏和生肌玉红膏治疗感染性伤面。千捶膏用于去腐,生肌玉红膏用于生新。据我们观察二药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尤其有抗绿脓感染作用。应用千捶膏可以较快地达到脱腐作用,应用生肌玉红膏可以促进肉芽增生,达到伤面早期愈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目的 观察透脓散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菌感染肛周脓肿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菌感染肛周脓肿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西药组40例予敏感抗生素治疗,中药组40例予透脓散治疗,联合组40例予透脓散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3组均治疗14 d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14 d后创面大肠埃希菌清除率情况,比较3组治疗第1、7、14、21天创面渗液量评分及肉芽形态评分情况,比较3组治疗第7、14、21天创面愈合率情况,比较3组治疗第1、7天炎症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情况,比较3组创面完全愈合所需时间情况。结果 联合组治疗14 d后愈显率87.50%(35/40)、大肠埃希菌总清除率82.50%(33/40),中药组愈显率67.50%(27/40)、大肠埃希菌总清除率62.50%(25/40),西药组愈显率60.00%(24/40)、大肠埃希菌总清除率50.00%(20/40),联合组愈显率及大肠埃希菌总清除率均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组间... 相似文献
90.
目的明确KbvR对I型菌毛顶端蛋白编码基因fimH的调控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在kbvR基因敲除株的基础上构建kbvR与fimH基因的双敲除株,通过扫描电镜、RT-PCR、酵母凝集试验、细胞试验等方法分析在kbvR基因敲除及ΔkbvRΔfimH基因双敲除时细菌I型菌毛的形成、生物膜产生、对吞噬细胞的侵袭能力改变。结果RNA-seq及RT-PCR半定量试验显示kbvR基因敲除株中fimH基因表达增加,扫描电镜及酵母凝集试验显示kbvR基因敲除株菌毛形成能力增强。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在kbvR基因敲除株的基础上成功获得ΔkbvRΔfimH双基因敲除株。相对于kbvR基因敲除株,ΔkbvRΔfimH双基因敲除株菌毛形成降低,对抗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提升,但生物膜形成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KbvR对肺炎克雷伯菌I型菌毛FimH蛋白合成起负调控作用,并通过对I型菌毛的合成而影响细菌的抗吞噬能力,但不参与细菌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