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4篇
  免费   600篇
  国内免费   109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09篇
内科学   312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969篇
预防医学   222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753篇
  8篇
中国医学   6659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249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301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523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535篇
  2011年   526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508篇
  2008年   563篇
  2007年   486篇
  2006年   462篇
  2005年   461篇
  2004年   427篇
  2003年   425篇
  2002年   329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285篇
  1999年   247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解毒方药物血清对肺癌细胞耐药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TT及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补肾化瘀解毒方药物血清对肺癌A549/DDP耐药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表达的影响。结果:补肾化瘀解毒方药物血清对肺癌耐药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能增强顺铂(DDP)对肺癌敏感细胞和耐药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降低MRP的表达(P<0.01),但对维拉帕米(VRP)的协同逆转作用不明显。结论:补肾化瘀解毒方药物血清具有增效和耐药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肺癌耐药细胞MR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2.
冯驰  许敬  陈丽  鲁力 《光明中医》2023,(10):1909-1912
目的 评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及基于玄府理论(通玄化瘀汤)防治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使用西医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在玄府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治疗,比较2组在青光眼发病率、病程、眼压、眼部胀痛症状方面的差异。结果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病因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程短于对照组(P<0.05);在控制眼压及改善眼部症状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其主要病因;基于玄府理论防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减少青光眼发生、控制眼压、缩短高眼压持续时间,改善眼部症状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3.
化瘀解毒汤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化瘀解毒汤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ECM)作用.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法诱导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肾间质组织4种ECM成分(FN及Ⅰ、Ⅲ、Ⅳ型胶原),并作统计学分析,且作相关肾组织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大鼠4种ECM成分面积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各治疗组大鼠ECM面积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各治疗组中中药预防组大鼠ECM面积比最低(P<0.05);中药低剂量组大鼠ECM面积比最高(P<0.05);中药高剂量组、苯那普利组大鼠ECM面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大鼠肾组织学检查较模型组有改善.结论化瘀解毒汤可抑制肾间质ECM的增生和积聚,防止肾间质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94.
从瘀热论治小儿过敏性紫癜102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过敏性紫癜是小儿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1]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消化道粘膜出血、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尿血。病程长 ,易复发 ,年长儿易合并肾损害 ,甚至造成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笔者在临证中从瘀热的角度辨证分型治疗本病 10 2例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 2例患儿 ,男 6 2例 ,女 4 0例 ;年龄最小 4岁 ,最大 15岁 ,平均年龄 11岁 ;病程最短 10d ,最长 2年。有明显发病诱因者 92例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 4例 ,药物过敏 18例 ,饮食因素 8例 ,外伤虫咬 2例 ;从临床症状分析 :单纯皮肤…  相似文献   
95.
肝损害是肾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 A(CSA)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 ,我们根据肝肾同源的理论对 16例肾移植患者服用环孢素 A引起的肝损害进行辨证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6例均为我院泌尿外科 1994年 3月~ 2 0 0 0年 3月肾移植术后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 2 0~ 6 3岁 ,平均 35岁。门诊时距移植时间 3个月~ 6年 ,平均 2年 4个月。治疗前均做血、尿常规、血生化、肝炎病毒学标志物、血环孢素 A(CSA)浓度检查 ,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移植肾动脉血流量 ,B超肝、胆、胰…  相似文献   
96.
将《内经》中有关瘀血治不的内容概括为:①攻下逐瘀法,用于治疗瘀血邪热在内,且病情较重之证;②温经化瘀法,代表方为四乌骨一芦茹丸,用于治疗精血枯竭、月经闭止之证;③活血利水法,代表方为鸡失醴,用于治疗瘀血水停之证;④散寒化瘀法,代表方为熨方,本法适用于寒邪外袭、瘀血内停之证。《内经》有关瘀血治法的内容对后世中医瘀血之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
细胞因子在清肝化瘀汤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仲川  徐旻 《上海医学》2001,24(3):161-162,155
目的观察中药清肝化瘀汤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并探讨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治疗组),用清肝化瘀汤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胞因子水平。另用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40%,部分缓解率46.7%,总有效率86.7%。治疗组细胞因子水平中白介素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肿瘤坏死因子a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干扰素γ水平变化无显著差异。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清肝化瘀汤有清热泻肝解毒、活血化瘀消癥的功效,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肝热血瘀型)疗效确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长期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为我国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本病迁延难愈,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在西医治疗暂无重大突破之时,如何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有着重大意义。导师黄新艳,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载。黄老师认为DKD中医病机以气阴两虚为基础,兼有瘀血、湿浊之邪为标。在治疗上,应抓住患者气阴两虚之本,施以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方药,使其正气不致衰惫;并佐以散瘀通络、利湿化浊等法,祛除病邪。黄老师对于患者病之气阴两虚,常选用参芪地黄汤合水陆二仙丹为主方进行加减。方中参芪地黄汤可行补气滋阴,补肾健脾之功;水陆二仙丹则取其补肾固精之效。两方合用共奏固本培元,滋阴益气功效。针对患者瘀血、湿浊之邪,黄老师则辅以牡丹皮、桃仁、红花等药活血化瘀,苍术、泽泻、茯苓等药化湿泄浊。消渴病肾病的病机基础虽为气阴两虚,然临床上患者病情常有所偏重,需根据其气虚、阴虚等的侧重综合分析,随证加减。除此之外,黄师亦常常配合中医外治法,如中药灌肠、针灸、穴位注射、耳针等内外兼治,以求达到最佳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分享黄师相关诊疗心得如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99.
“久病入络”是多种内科疾病共有的慢性过程,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络病的一种,黄雅慧教授通过络脉及络病的认识,论述UC病因、病机,针对不同发病期给予相应治疗,提出瘀血是UC发病的病理关键,治疗应将化瘀贯穿于UC的始终,佐以健脾、行气等法,方选健脾活血解毒汤加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化瘀补肾方对卵巢切除小鼠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3月龄雌性C57BL/6小鼠48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化瘀补肾方组各16只。模型组和化瘀补肾方组小鼠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12周,各组小鼠建立左侧胫骨中段骨折模型。术后给予化瘀补肾方组小鼠化瘀补肾方灌胃,给予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小鼠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至骨折术后4周取材。检测各组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采用Micro-CT检测小鼠第4腰椎及左侧胫骨的骨密度,检测左侧胫骨最大应力,对左侧胫骨石蜡切片进行阿尔辛蓝/橙黄G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OVX后4周开始,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升高,并持续高于假手术组(P0.01)。骨折术后4周,模型组小鼠血清雌二醇和第四腰椎骨密度(BMD)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化瘀补肾方组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和第四腰椎BMD高于模型组(P0.01)。Micro-CT三维重建显示,模型组左侧胫骨仍有明显的骨折线,骨痂生长不明显,化瘀补肾方组骨折线模糊,骨痂形成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BV/TV(P0.01)、Tb.Th(P0.05)和Tb.N(P0.01)均明显降低,Tb.Sp明显升高,化瘀补肾方组小鼠的BV/TV(P0.05)、Tb.Th(P0.05)相较于模型组则显著升高,但Tb.N、Tb.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胫骨的最大应力在骨折术后28 d时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化瘀补肾方组小鼠胫骨的最大应力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阿尔辛蓝/橙黄G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和化瘀补肾方组骨痂组织处于塑形期,可见明显骨小梁结构,而模型组骨痂组织内见大量脂肪组织,骨小梁稀疏。结论化瘀补肾方能有效促进去卵巢小鼠的骨折愈合,改善愈合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