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9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216篇
预防医学   12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05篇
中国医学   296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12.
刘绍辉 《新中医》1989,21(2):2-4
本文专题讨论《黄帝内经》治病求本,从生理意义,病理变化,临床症候等说明生命的根本就在于阴阳,治病求本就是要探求阴阳。施治上依照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阳、阴病治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原则作了扼要介绍;进而探讨了审因论治与标本论治,旨在使治病求本法则更灵活、更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舌诊是中医诊断一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内经》有云:“有诸内必行诸外”,舌象是机体外在反映的一窗口,能够客观地反应机体的生理状态,可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客观地反映出来。《内经》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劂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认为五脏六腑都直接或  相似文献   
14.
和法源流考     
《中医文献杂志》2007,25(4):54-54
  相似文献   
15.
消渴病的中医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预防和治疗消渴病对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病及复发与饮食密切相关。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内经》曾有“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等饮食疗法的论述。饮食疗法简称食疗,首先应遵循食疗原则,主要是注重辨证施食,并辅以药膳。食疗原则胆囊炎、胆石症的食疗目的是注意饮食习惯避免诱发疼痛发作(即胆绞痛),并保证胆囊收缩正常,使胆汁排泄通畅,去除引起胆汁淤滞的因素,抑制胆石的生成。其食疗的基本原则是:1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2控制脂肪摄入,适量摄取蛋白质3材料要新鲜,烹调要柔软,口味要清淡。4少吃辛辣品,禁饮酒。5多吃蔬菜、水果,…  相似文献   
17.
熊继柏 《中国针灸》1997,17(12):745-747
本文从《内经》有关奇病的刺法中,探讨解、病、肉苛等奇特病的证与治。认为解是因气血虚衰或肾精亏虚所致的肢体倦怠的病症。病是由胃气虚弱或元气损伤所致的全身肌肉下垂、肢体瘫软的病症。肉苛是由营卫俱虚、肌肤失养所致的肌肤不仁、肢体沉重的病症。探讨三者的证与治,对临证运用针刺或方药,都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医养生观是富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论,但以往通常认定它源出道家思想。本文则认为,道家的寡欲观与中医的节欲观并不一致,中医养生观实与儒家和杨朱之说一理贯通。  相似文献   
19.
20.
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中,有关“尺脉缓涩”与“肝不弦,肾不石”的两则经文疑义颇多,现辨析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