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为总结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与治法,本文从李佃贵“浊毒”理论出发,结合“浊阴归六腑”的思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外邪、情志、饮食、房劳等因素致浊阴毒化,窜伤六腑,六腑气偏,出现胆火烦扰生精浊,膀胱失权生饮浊,三焦不化生湿浊,肠道壅积生热毒,而腑气相通,易伤中气,导致浊毒内蕴,胃失和降,损膜伤络,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故在治疗时李佃贵以化浊解毒为大法,通过六腑辨证审查浊毒源头病位,辨证采取疏胆气、利膀胱、行三焦、通肠腑的治法以泄精浊、下饮浊、化湿浊、清热毒,从而清除源头浊毒,恢复胆腑、水府、三焦、肠腑气运,最终恢复胃腑和降之性,对临床治疗本病取得切实疗效。  相似文献   
43.
因胰腺癌恶性程度之高,预后之差,素有"癌王"之称,胰腺癌发病隐匿,进展快,治疗效果差,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且复发率也高,单一的治疗方式很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应用则可以各取所长.文章旨在探讨运用"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作为指导对胰腺癌进行辨证施治,更好地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  相似文献   
44.
万文蓉 《光明中医》2009,24(12):2341-2342
中医学"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对腑病的临床治疗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素问·五脏别论>指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六腑以"实"为生理,"满"则为病理.即六腑必须畅通无阻,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如果六腑通降失常,积滞内停,常可导致多种腑病的发生.因此,六腑的功能决定了腑病"以通为用"的治则.现就临床辨治泄泻验案1例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45.
王可馨  纪立金 《光明中医》2022,(7):1182-1184
不寐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对此很早有论述,古今医家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几乎达成一致,认为其主要病机在于阳不入阴,阴阳不知,同时与五脏密切相关.但却鲜少有从"六腑"治疗的相关论述,此文主要从"六腑"的角度论述"不寐",从新角度发掘"不寐"问题,以期为临床论治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46.
笔者临床遵“六腑以通为用”之旨,活用经方治疗急腹症,收到满意疗效,现结合病例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47.
六腑咳乃五脏之咳日久不愈,进而迁延六腑所致,是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由脏及腑的传变方式,反应了咳嗽久而生变,病情由轻转重。因而病因病机多责之五脏之咳,其症状特点则与各腑生理功能或生理特性的失常有密切联系。临床辨证当抓其本质,并结合兼症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48.
论五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49.
二、上面我們曾經提到过:黄帝內經里面关于解剖生理知識,除了一部分屬于形态学的范圍外,它还牽涉到很多当时流行的哲学;某些部分甚至以陰陽、五行、八卦为主導來論証人体的解剖生理,現在我們就从后一角度來討論一下: (一)从五行制化來观察脉腑的內部联系及互相制約。古人从現实生活中,体驗了五脉在机体中的特殊主導作用,而把其他器官或肌体都擺在从屬地位。本輸篇、金匱眞言論、陰陽应象大論等,將胃、大小腸、膀胱、三焦、胆、以及血管、筋、肌、皮毛、骨、目、口、舌、耳、鼻等,分別由肝、心、睥、肺、腎來主待领導,就是具体例証。五脈(如把心包絡列作“脉”,則成为六脉。)与六腑、五脉与五官器、五  相似文献   
50.
六腑以通为用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饮食和水液。《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实”是六腑的生理,而“满”是其病理。所以,六腑必须通降正常,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六腑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