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鲁卫 《长寿》2011,(11):64-65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虽然没有出现器质性的病变,但是会经常受到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等的困扰。其实亚健康本身就是一个很需  相似文献   
12.
公孙穴调理脾胃作用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1986~1989年,我们采用山莨菪碱公孙穴注射法治疗婴幼儿腹泻44例,疗效满意。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86例患儿依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男21例,女23例。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年龄2岁。均为秋、冬季腹泻的患  相似文献   
14.
内关和公孙配伍源于<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杂病穴法歌>"腹痛公孙内关尔".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和阴维脉相通的穴位,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之功;公孙穴属足太阴脾经穴和冲脉相交通的穴位,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土、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的功效.内关以清泄心胸郁热,使水逆之气下行为主,公孙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要;内关专走上焦,公孙专行下焦.两穴合用,直通上下,理气健脾、宽中消积之功益彰.内关通于阴维脉,公孙通于冲脉,二者相合,合于心、胸、胃,所以两穴配伍可治疗心、胸、胃、腹的一切疾患.现代研究进一步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阐明了两穴配伍可协同增效,并且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崔某,女,54岁,武汉煤炭设计院干部。主诉:舌后根部疼痛四年余,持续性隐痛时有刺痛并发,夜间尤甚。平时因疼痛不愿多讲话。曾在他院接受针灸治疗,具体取穴不详,治疗20余次疼痛不减。后来常口服去痛片、安定等药物以减轻其疼痛。查体:咽喉、扁桃体无红肿充血,舌淡苔白、舌边有瘀点,脉沉细。余无特殊。诊断:舌后根痛。辨证属气滞血瘀,治宜疏通经络,活血止痛。遂远部取穴双侧公孙穴,行皮肤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针刺,行小幅提插捻转基本手法,有针感后即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治疗五次后疼痛明显减轻,夜间可安静入睡。继续治疗10次后疼痛消失,3年后随访未复发。  相似文献   
16.
太白穴的定位最早见于《灵枢经》,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对脾、胃等多个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然太白穴的古今定位存在差异。从临床应用来看,依据《灵枢经》所述定位,公孙穴其单穴主治与原文所述主治契合;太白穴的应用以个案报道居多,从中可见其功效与原文有相似之处。对于大都穴,可从现代太白穴定位治疗临床热证的报道中推测,针刺本节后陷中可能是发挥了大都穴的功效。但无论何种定位,大都穴单用治疗疾病的临床报道稀少,证据略有不足。结合文献对"核骨"的解释以及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的临床应用,使得太白穴位于足第一跖骨底部粗隆下陷中,更有说服力。但由于时代及医疗实践差异,难免造成考证上的谬误。因此,期待能发掘出更多两汉、魏晋及以前的相关针灸文献,仔细求证,并结合临床进一步核实太白穴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公孙和内关穴对胃溃疡大鼠血清SOD及胃窦前壁粘膜的影响.方法:在46只大鼠中,随机选1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下的大鼠造模后将存活的老鼠分为3组,每组10只,分为模型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观察血清SOD活性的变化和胃溃疡组织的愈合情况.结果:药物对照组和针灸治疗组分别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SOD活性有明显差异(P<0.05);而药物对照组和针灸治疗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SOD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溃疡部石蜡切片,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胃壁完整无异常,模型对照组大鼠胃壁严重破坏,药物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胃壁结构基本愈合,仅见少量炎性细胞,且电针治疗组大鼠胃壁愈合情况更佳.结论:电针公孙和内关穴可以提高胃溃疡大鼠血清SOD的活性,可以促进胃窦前壁粘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公孙穴属脾经之络穴,通向胃经。昔有肝木为公,脾土为孙之说,而得名。又有“脾居中土,灌溉四旁,有中央黄帝,位临四方的意义,黄帝始公孙,故以此为名”(《中医杂志)1962年第11期“概述腧穴的命名”)。  相似文献   
19.
公孙穴乃足太阳脾经之络穴 ,又与奇经八脉之冲脉相通。临床诸多杂证 ,辨得属于脾经、冲脉之病 ,或与脾经、冲脉有关经脉之疾 ,取之公孙 ,多见奇效 ,现举例如下。1 重证恶阻张×× ,女 ,2 7岁 ,农民 ,1 987年 3月 2 1日初诊。主诉 :妊娠呕吐 3个月余。孕后呕吐频频 ,水谷不得进 ,甚则呕吐胆汁而仍不止。每天靠输液来维持营养 ,中药服之即吐 ,曾想坠胎。诊之 :患者面瘦削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治疗 :公孙穴 ,施平补平泻法 ,留针 45分钟 ,共针 3次呕吐止 ,纳谷香 ,足月顺产一子。按 :孕成则胎气升 ,冲脉之气随之上逆 ,冲脉隶于足阳明经 ,素有…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电针公孙穴治疗呃逆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20例,女8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8岁;病程1~30天。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膈肌因受到寒冷刺激、精神刺激、胃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