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887篇
  免费   8554篇
  国内免费   4200篇
耳鼻咽喉   1790篇
儿科学   821篇
妇产科学   8394篇
基础医学   5030篇
口腔科学   777篇
临床医学   35168篇
内科学   9457篇
皮肤病学   759篇
神经病学   1383篇
特种医学   52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0篇
外科学   30896篇
综合类   76615篇
预防医学   18877篇
眼科学   3838篇
药学   31898篇
  757篇
中国医学   14378篇
肿瘤学   6439篇
  2024年   1454篇
  2023年   5564篇
  2022年   7013篇
  2021年   7738篇
  2020年   6417篇
  2019年   6761篇
  2018年   3077篇
  2017年   6086篇
  2016年   6573篇
  2015年   6990篇
  2014年   12961篇
  2013年   12893篇
  2012年   15430篇
  2011年   16411篇
  2010年   15087篇
  2009年   14260篇
  2008年   14436篇
  2007年   13322篇
  2006年   12139篇
  2005年   12112篇
  2004年   9817篇
  2003年   9255篇
  2002年   7228篇
  2001年   6238篇
  2000年   4460篇
  1999年   3362篇
  1998年   2947篇
  1997年   2689篇
  1996年   2400篇
  1995年   2035篇
  1994年   1520篇
  1993年   1026篇
  1992年   792篇
  1991年   644篇
  1990年   458篇
  1989年   542篇
  1988年   160篇
  1987年   119篇
  1986年   90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子宫内膜微刺激术是指通过对子宫内膜的局部机械性轻微损伤,诱导其自身修复、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提高胚胎着床率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子宫内膜活检及刮匙搔刮。单独宫腔镜检查也可视为子宫内膜轻微刺激的一种方式,其对提高着床率也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子宫内膜微刺激术可改善胚胎移植的结局,仍有对此持相反的观点者,在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且其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从子宫内膜微刺激术的概念、机制探讨、临床研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总结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根部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根部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病人16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组78例,采取腹腔镜手术,开腹组85例,采取开腹手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病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腹腔脓肿、残端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根部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及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7~12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EMs患者,术中分别留取新鲜异位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随机选取子宫切除或诊断性刮宫治疗的非EMs患者42例,术中留取其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ON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应42例石蜡组织中RON蛋白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RON蛋白和E-cadherin的相关性。结果EMs异位内膜组织RON mRNA及RO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1),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内膜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异位内膜组织(P<0.001),且异位内膜组织中RON mRNA及RON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01)。在同一标本中RON蛋白和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97,P<0.05)。结论RON的过度表达与E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RON和E-cadherin的异常对判断EMs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ON可能成为诊断治疗EMs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在全子宫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某院妇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90例全子宫切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HAMD评分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子宫切除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56.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51-752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和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收诊的82例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肌肉注射甲氨蝶呤,同时服用具有活血、杀胚、疏通静脉、化瘀作用的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7%vs 65.9%),肝功能损害、口腔溃疡、血WBC下降、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阴道失血量显著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以及HCG下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米非司酮与中药杀胚消癥汤,对于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患者有显著疗效,且安全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肝胆外科接收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62例分为两组,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总满意度等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显著,可推广.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分析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根据2008至2012年我院的95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讲这些患者分组为 A 组和 B 组,A 组共45例患者,50只患眼,使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共50例患者,55只患眼,使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并发症情况来进行分析。结果:AB 两组患者术后无巩膜病变、植片排斥或脱落、创面感染、虹膜反应及全身反应等情况出现。A 组共有15例复发病例,占该组总数的30%,B 组是3例,占该组的5.45%,P <0.05。AB 组都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翼状胬肉患者使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效果比较好,复发率低,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十全大补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TP)治疗胃癌术后(气血两虚证)发生喂养不耐受(FI)的影响因素及对营养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行十全大补汤联合TP治疗的80例胃癌术后(气血两虚)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出现FI分为耐受组(34例)和不耐受组(46例)。FI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观察FI对患者营养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时间、开始肠内营养(EN)的时间、使用营养泵、早期灌肠与FI的发生密切相关(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第1天下床活动时间≥2 h[OR=0. 022,P=0. 001,95%CI(0. 002,0. 223)]、使用营养泵[OR=0. 021,P=0. 000,95%CI(0. 003,0. 162)]是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0 d,耐受组患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升高水平优于不耐受组(P <0. 05),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不耐受组(P <0. 05)。结论胃癌术后(气血两虚证)患者早期给予十全大补汤联合TP治疗开始后,患者第1天下床活动时间不短于2 h、使用营养泵能有效减少FI的发生,并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态,减轻了中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早孕患者人工流产后采用盆底电生理治疗对其子宫内膜受损情况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在2018年5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早孕人工流产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在人工流产后行常规方法(常规组150例)和盆底电生理治疗(实验组150例),对比分析盆底电生理治疗对于患者子宫内膜受损情况的修复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再次妊娠率(33.33%)相比常规组(16.67%)较高,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11.11%,两组数值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首次月经复潮时间、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数值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盆底电生理治疗效果显著,既可以整体改善早孕患者人工流产后的子宫内膜修复效果,又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