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先煎药物煎煮方法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马爱华关键词汤剂先煎煎煮方法传统煎煮方法对质地坚硬的矿物、贝壳、甲骨类,有毒、作用强烈类及质地滋润类药材实行先煎。近年来,许多药学工作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多有报道,现总结如下。1植物类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葛根先煎与否对于葛根黄芩黄连汤和葛根汤中君、臣药有效成分提取率的影响。方法:制备葛根先煎与共煎的样品,采用HPLC-DAD测定样品中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芩苷、小檗碱的含量,采用GC-MS测定样品中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含量,并计算提取率。结果:葛根黄芩黄连汤先煎样品(A)与共煎样品(B)的提取率分别为:葛根素(46.09±0.90)%(、46.59±1.87)%,大豆苷(46.34±2.54)%(、43.67±2.93)%,大豆苷元(34.40±3.03)%(、34.28±2.71)%,黄芩苷(40.39±1.30)%(、39.70±0.60)%,小檗碱(40.92±0.95)%(、41.64±1.28)%,P0.05;葛根汤先煎样品(C)与共煎样品(D)的提取率分别为:葛根素(47.13±2.14)%(、45.68±2.50)%,大豆苷(45.01±3.13)%(、44.44±2.83)%,大豆苷元(33.58±2.60)%(、30.75±3.05)%,NMP(43.35±0.74)%(、42.17±1.21)%,NME(43.78±1.45)%(、42.26±2.48)%,E(49.73±0.54)%(、49.18±0.39)%,PE(40.82±0.92)%(、38.69±2.68)%,ME(49.73±3.13)%(、47.05±2.85)%,P0.05。结论:葛根先煎,对上述两方中君、臣药有效成分提取率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1.先煎类(1)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中药,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宜打碎先煎30分钟。(2)有毒的中药,如乌头、附子、商陆等,要先煎、久煎1~2小时,才能减毒。(3)有些植物药先煎才有效,如石斛、天竺黄、藏青果、火麻仁等。2.后下类(1)气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的中药,如薄荷、藿香、青蒿等均应后下;细辛是否要后下目前还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可在其他中药煎好前5~10分钟放入为佳。  相似文献   
4.
麻黄的临症应用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锁庆 《西部中医药》2006,19(12):34-34
麻黄"去节"应为"去根节","去上沫"临床上没有实际意义.而"去节""先煎"亦应在临症时根据具体的病症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麻黄煎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10):937-940
《伤寒杂病论》之用麻黄,其先煎与否,非常灵活机动,要视病情、体质和用量大小及其配伍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欲大汗猛汗者,则不必先煎去沫;欲缓发慢散,务去邪以尽者,必当先煎去沫;体质弱或用量小者,必须先煎去沫;而体质壮实,用量较大者,则勿须先煎去沫;配伍单纯,不相互牵制者,应予先煎去沫;而配伍复杂,有相畏、相杀、相恶者,则不必先煎去沫。  相似文献   
6.
通腑泻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等证的治法.应用得当,收效颇捷,兹举例如下. 1 乳蛾 赵某,女,12岁,2005年8月8日初诊.发热咽痛3天,吞咽困难,大便3天未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咽红双侧扁桃体Ⅱ度充血肿大,有化脓灶两处,颌下淋巴结肿大,体温38.5℃~39℃.乃风热化火,肺胃蕴热,腑气不通.治以清热解毒,通腑祛邪.药用豆豉、牛蒡、射干、玄参、连翘各10g,金银花、板蓝根各15g,薄荷、甘草各5g,生大黄10g(后下),生石膏30g(先煎).水煎服,日1剂.2剂后热退,咽喉肿消,大便通下,每日2~3次.续前方加减,服2剂而愈.  相似文献   
7.
汗症方     
《家庭医药》2008,(1):I0067
验方生芪白术散方药:生黄芪、大枣各15克,白术、糯稻根各9克,党参12克,防风3克,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药液混匀,分2次服。  相似文献   
8.
中医有“怪病治痰”之说,许多医家皆有医案记载。笔者仅选3例,以为佐证。背寒案患者,男,35岁,1993年3月4日就诊。自诉背寒月余。10年前曾患结核性胸膜炎,虽经治愈,但遗有微咳一症,每遇寒冷即加重,易感冒且病程长而难愈。1个月前出现背寒在肺俞至膈俞之间,如掌大,冷如置冰,得暖则减,昼轻夜重,局部有紧皱感。舌淡苔自润,脉沉紧。诊为脾肺阳虚,寒饮内伏。治宜温脾暖肺,散寒蠲饮。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茯苓15g,甘草9g,干姜9g,细辛5g,五味子5g,附子(先煎)6g。5剂煎服。二诊背寒减半,余症减轻,继服10剂而愈。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