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2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33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41.
伏邪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发病理论,平素病邪潜伏于体内而不外显,往往在外邪引动或某种诱因作用下逾时发作。伏湿具有湿邪的特性,即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伏湿为伏邪之一,伏湿之外湿属于中医“六淫邪气”之一,伏湿之内湿属“内生五邪”之一,均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湿邪致病的特点,当人体正气不足,未能及时祛邪外出,就会导致邪气流连,伏于人体,待时而发,形成“伏邪”,对日后脾胃疾病的发病产生影响。郑关毅教授是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视伏湿在疾病发病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祛除在脾之伏湿,对治疗湿邪导致的脾胃疾病具有独到见解。因地域和生活习惯因素,八闽地区人群易感湿邪,湿邪伏于体内,在正气不足或外湿的引动下发病,出现脾胃不适的症状。文章从八闽地区湿类疾病易发,伏湿困脾、虚则病发,伏湿致病、注重潜伏期,治湿重在健脾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通过赏析经典病案梳理、归纳、总结郑教授关于伏湿导致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旨在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442.
伏邪新书》首次提出“遗邪内伏”,将其归于伏邪之一,并解释为消除临床症状,但未能除尽病根,致遗邪伏于体内,伺机发作。其内伏的“遗邪”外感内伤皆可,而关于邪气的潜伏部位各家则观点各异,遗邪可致疾病复发,所致疾病缠绵难愈,而在复发之前病情常轻微难识,故临床常见患者无明显不适,但亦应详询病史,全面搜集四诊资料,见微知著,把握病机于出现病症之前。而在现代医学角度也可从微小残留灶、肿瘤细胞龛、循环肿瘤细胞及感染性疾病的遗留病毒等导致疾病复发的临床机制来认识遗邪内伏理论。综合分析临床上针对遗邪之治法,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当扶正与祛邪并行,扶正在于调补脏腑,祛邪强调给邪以出路,因势利导;从患者自身方面,应循《黄帝内经》养生之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外避邪气,内养精神。  相似文献   
443.
伏邪温病学说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邪温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学说之一,对温病的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伏邪温病的认识历代医家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444.
冬病夏治原理与辨证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病夏治"是指每到冬天气候寒冷季节发作或加重的某些疾病,而在夏天缓解期进行治疗,能收到事半功倍疗效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医学特征,尤其是天人合一的生态医学观和上工治未病的预防观.冬发夏止或冬重夏轻的主要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过敏性鼻炎,其次还有冻疮、肩周炎、风湿性筋骨痛和某些心血管疾病等.冬病夏治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二三十年来倍受人们青睐,并在防治哮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人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冬病夏治的原理和本人防治哮喘的辨证用药经验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45.
<正>李淑萍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常州市名中医,孟河医派传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和经方名家黄煌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各类妇科疑难疾病。笔者师从李师三载,现将李师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子宫腺肌病归属于中医痛经、月经过多、癥瘕、不孕等范畴。  相似文献   
446.
<正>感染后咳嗽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亚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感染后咳嗽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体质、药物干预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至今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通过药物等对症治疗的效果欠佳,且医疗花费及副作用大。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疗效高,花费少,依存性高等优势,易被患者接受。“伏邪”致病的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与总结日趋成熟,目前泛指一切伏于体内,而不即时发病的邪气,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程较长、症状缠绵难愈,这与“伏邪”的致病特点十分相似。本文以“伏邪”理论为引,历代典籍、现代医学及临床疗效观察为基,从虚邪致伏、风痰致伏、郁热致伏出发,分别探讨“虚”“风”“痰”“郁”“热”与感染后咳嗽的相关性,以期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47.
罗丹  梁惠卿  吴耀南 《医学信息》2019,(19):158-159162
伏邪即邪气不即时发病,潜伏于内,逾期而发的疾病,伏邪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国家级名老中医吴耀南教授认为,慢乙肝与伏邪的发病颇为相似,慢乙肝为病毒侵袭机体后盘踞适合的“巢穴”,并累积一定的毒力及数量后方可发病。本文主要通过论述伏邪与慢乙肝在疾病发展中的相似性,从慢乙肝“正虚邪伏”的病性特点辨证论治,浅析吴教授基于“伏邪”理论在临床上治疗慢性乙肝的经验。  相似文献   
448.
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为病情反复,复发与缓解交替,本病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可能与伏邪有关。伏邪分为阴伏邪和阳伏邪,阳伏邪伏于体内,日积月累,日久伤阴,久必及肾,真阴暗耗;阴伏邪伏于体内,经年累月,阳气受损,日久肾阳虚损。阳伏邪暗耗肾阴治以滋补肾阴;阴伏邪伤气治以补益脾气,伤阳治以温壮肾阳,阴阳两虚者滋肾阴温肾阳并举。伏邪在多发性硬化治疗中分为虚实两端,虚主要变现为肾精亏虚,肾虚邪留,治以调其本,去其邪;实主要表现为痰瘀,治以化痰活血。  相似文献   
449.
450.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根治手段.此病基本可与中医学中的肉极痿证等病名相对应.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笔者对其进行总结,认为在临床辨治MG时,首先应抓住MG脾虚气陷和肺热叶焦的两大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