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100篇
  1篇
中国医学   47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文对涌泉穴的生理特点、证治范围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涌泉穴居足底,与人体诸脏腑关系密切。在临床上其治疗范围颇广,常用于眩晕、昏厥、癫狂、中风、头痛、喉痹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2.
本文系统梳理了《黄帝内经》中涉及足三里穴的有关条文,依据经文原旨,参考注家有关注释,从腧穴名称、归经定位、取穴方法、针刺方法、主治病证等方面,对足三里穴主治功用、主治特点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33.
洪善贻教授认为,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日久肺气亏虚,卫外功能下降,易于外感,且祛邪无力,易于传变,逆传心包,伤及心血,导致气机逆乱,故治肺是心衰合并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恢复肺主治节功能,与心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张计臣 《国医论坛》2009,24(2):48-49
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为有穴通路,统称十四经脉。十四经脉阴阳表里对称配合,其上的腧穴为针灸临床上实施刺激的部位。在双手举起姿势下,四肢部的十二经脉与四肢纵轴基本平行,督任二脉与躯干纵轴基本平行,称之为“经”,十四经的腧穴功效主治规律表现为手电筒光柱效应;在手脚着地爬行姿势下,四肢部的十二经与地面垂直,平行于地面的平面有若干面,督任二脉与地面基本平行,垂直于二脉的平面亦有若干面,  相似文献   
35.
赵书锋 《陕西中医》2009,30(11):1503-1504
《伤寒论》中仲景对大黄的运用,匠心独具。采用不同的配伍、不同的用量和不同的煎煮法,根据不同的主治证发挥各方面的功效。《本草思辨录》说:“夫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实多。否则为大黄所误而大黄被诬亦多”。如得仲景之法,则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能人血分,破一切瘀血……兼入气分,少用亦能调气,  相似文献   
36.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借助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从药材的名称、性味、产地分布、功效主治、炮制、禁忌等方面对其进行考证。经过系统考证表明,百部以“玉萧”“箭悍”出现于《名医别录》中,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整理发现百部有“百部草”“嗽药”“玉箫”“白并”“野天门冬”“一窝虎”等21种名称。百部历代功效以《新修本草》中“疗咳嗽,亦主去虱煮作汤”为底应用,后世记载功效如“润肺下气止咳”为“疗咳嗽”的详细应用。性味多以《本草便读》中“甘、苦,微温”为底加以应用。产地多见于山东、安徽、湖北、浙江、四川等地,百部以华南地区为优势品种。古代本草书籍中百部实际为直立百部、对叶百部、蔓生百部、羊齿天门冬四类。明代之前以酒渍、火炙等为主,明代以蜜煎为主,并流传至今,清代以蜜炙与酒渍并见,现代多以切片与蜜炙为主。  相似文献   
37.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其后所列主治之证(症)达19种之多。近年来医家应用本方的范围不断扩大,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病,每获良效,兹选几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8.
头皮针是目前在针灸临床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头皮针运动疗法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王端义教授经过多年头针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所提出的。在对头皮针治疗带的研究上经过多年的总结和探索发现,通过对头颅骨底部沿发际线一带的治疗,对于临床中某些疾病可以明显增加治疗疗效。本文就颅底带的机理和具体定位、主治进行详细阐述,并举相关病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39.
经典名方地黄饮子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多科疾病,尤其是内科病中的神经系统疾病较多,临床疗效确切,但目前尚未转化成中成药制剂。故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地黄饮子的中医古籍文献,筛选、整理出有效数据254条,涉及中医古籍144部,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了地黄饮子的历史发展源流、主治病证、制方原理、用药剂量、制剂方法、煎服方法等,以期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研究发现,地黄饮子出自金代医家刘河间所著《宣明论方》,由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藏菖蒲、远志12味药物组成,主治喑痱。后世记载的地黄饮子多遵从《宣明论方》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且临床应用有所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199条文献中,喑痱最多,约占总病证的一半;其次为中风,约占五分之二;亦用于暴喑、痿证、眩晕、遗尿等病证。地黄饮子治疗病证范围较广,但病机总属"肾中水火俱亏"。其制方独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尤以治下治本为主。在有药物用量记载的56条文献中,约有三分之一继承了《宣明论方》的记载:"等分,上为末,每服3钱。"药物用量总体偏轻。制剂多为汤剂、煮散,在煎服方法上主张"浊药轻投""数滚即服""不计时候"。  相似文献   
40.
以文献考察的方法,综合炮制的历史源流及方剂学科的知识,从炮制理论起源,方剂配伍与炮制的关系,炮制对方剂的疗效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出方剂学科和中药炮制学的相关性。结论:众多的炮制理论起源于方书,方剂的配伍也属于炮制的范畴,炮制是方剂用来控制其作用方向的一个手段,药物的不同炮制品对方剂的疗效有影响。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方剂与炮制从历史源流来看,方剂对炮制学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炮制又给方剂以促进,增加了方剂的疗效,扩大了方剂的主治范围和用药范畴,使得方剂学科不断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