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04篇
  免费   1265篇
  国内免费   895篇
耳鼻咽喉   64篇
儿科学   84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348篇
口腔科学   176篇
临床医学   2106篇
内科学   1112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258篇
特种医学   4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582篇
综合类   6300篇
预防医学   933篇
眼科学   89篇
药学   4925篇
  24篇
中国医学   7281篇
肿瘤学   146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56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99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505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509篇
  2016年   548篇
  2015年   631篇
  2014年   1002篇
  2013年   1041篇
  2012年   1265篇
  2011年   1416篇
  2010年   1221篇
  2009年   1303篇
  2008年   1423篇
  2007年   1296篇
  2006年   1213篇
  2005年   1347篇
  2004年   1243篇
  2003年   1281篇
  2002年   1064篇
  2001年   890篇
  2000年   674篇
  1999年   599篇
  1998年   523篇
  1997年   477篇
  1996年   417篇
  1995年   332篇
  1994年   266篇
  1993年   184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982.
目的:探索丹参多酚酸盐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CCl4模型组(模型组)、丹参多酚酸盐低剂量组(低剂量组)和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1 mL·kg-1每周2次的剂量给予大鼠灌胃CCl4-橄榄油(1:1)溶液诱导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大鼠在建模的同时分别每日1次腹腔注射丹参多酚酸盐15,30 mg·kg-1。7周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脏大体形态;HE和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放射免疫法测定四项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Ⅳ型胶原(CIV);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中α-SMAMMP-1、TIMP-1、Collagen Ⅰ和Collagen Ⅲ基因表达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TGF-β1、Smad2/3、Smad7、p-PI3K、p-AKT、p-mTOR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并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与此同时,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抑制肝组织中TGF-β1/Smad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且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来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通过调节TGF-β1/Smad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3.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106例分析。方法将10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观察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ST段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ST段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导联个数也得到明显的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心绞痛的频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使用硝酸甘油的量明显减少,观察组患者甘油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使用丹参多酚酸盐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的ST段抬高以及导联个数,降低患者出现心绞痛的频率以及硝酸甘油的使用情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984.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BMSCs体外原代培养,使用含不同浓度(1、5、10、20 μmol·L -1)唑来膦酸的成骨诱导培养基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不含唑来膦酸的培养基干预细胞作为对照组。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Ⅰ型胶原酶(COL-Ⅰ)、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骨钙蛋白(OCN)、骨桥蛋白(OPN)的mRNA表达量。结果 1 μmol·L -1唑来膦酸对BMSCs的增殖、成骨分化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大于1 μmol·L -1唑来膦酸抑制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且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唑来膦酸浓度为5 μmol·L -1时,ALP、BMP-2、COL-Ⅰ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当唑来膦酸浓度大于5 μmol·L -1时,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浓度唑来膦酸对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无影响,5 μmol·L -1唑来膦酸抑制BMSCs增殖但促进其成骨分化,高浓度唑来膦酸抑制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985.
986.
目的 研究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对非核医学科人员的外照射剂量,以有效减少非受检者的受照辐射剂量。 方法 选取 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22~91(62.23±13.36)岁。所有受检者注射925 MBq 99Tcm-MDP后,根据饮水1000 mL后0.5 h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多次测量的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辐射剂量当量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 结果 排尿组受检者在腹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低于未排尿组[(40.29±4.67)μSv/h对(77.29±10.71)μSv/h、(15.22±1.64)μSv/h对(29.48±4.56)μSv/h、(4.15±0.47)μSv/h对(7.45±1.07)μSv/h、(1.32±0.10)μSv/h对(2.63±0.31)μSv/h、(0.45±0.05)μSv/h对(0.78±0.15)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48~5.251,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腹部和头部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5.426~5397.675,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随着药物注射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排尿组受检者腹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48.51±13.83)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55.85±5.2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0,P<0.001);与排尿组受检者头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32.74±12.95)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49.88±4.7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8,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累积剂量当量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非核医学科人员的照射剂量远远小于国内、国际法律规定限值(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1 mSv),与注射药物后3 h的受检者距离1 m以上即可避免大部分额外辐射。  相似文献   
987.
988.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常见的并发症,骨髓压迫症、病理性骨折和其他骨相关事件(SRE)是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双膦酸盐被广泛认为是降低这些患者的SRE风险的标准治疗选择。但是,新兴药物可能将会更好地预防SRE和转移性骨痛。  相似文献   
989.
双膦酸盐类药物相关颌骨坏死是双膦酸盐类药物一种潜在的严重副反应,发生率从0到28%不等。以患者出现缺血性骨坏死和骨暴露为典型特征,伴有明显疼痛、颌面部瘘管、甚至病理性骨折,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相关的治疗。其发病因素涉及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创伤因素、感染因素、以及可能的致病基因带来的易感性,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该病的治疗方法种类较多,包括全身使用抗生素、局部冲洗和含漱、手术治疗、高压氧舱、激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等,但无一能够达到非常有效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双膦酸盐类药物相关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990.
目的:探索小鼠窦前卵泡与卵泡膜间质细胞体外共培养的最佳模型。方法:分别从14~16日龄和21~25日龄C57BL/6小鼠中分离得到窦前卵泡和卵泡膜间质细胞,采用海藻酸钠凝胶法、Transwell间接、直接接触法体外共培养6天,比较各组卵泡形态、生长发育、激素分泌、存活率、卵母细胞成熟阶段。结果:海藻酸钠凝胶中培养的卵泡能够维持其三维结构,观察更清晰,而Transwell中培养的卵泡更有利于颗粒细胞的增殖,第5天时卵泡直径超过三维培养,雌二醇分泌水平与卵泡的生长模式相一致。第5天时海藻酸钠凝胶法(77.3%)和Transwell直接接触法(76.5%)的卵泡存活率要明显高于Transwell间接接触法(57.4%),P<0.05。3种方法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能力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期(5天内)的体外共培养可以选择Transwell直接接触法,而更长时间的共培养则推荐海藻酸钠凝胶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