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9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95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1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279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71篇
  2篇
中国医学   426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木通及通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厘清古今关系,为涉及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唐代之前历代本草中仅有"通草"之名,唐代出现"木通"别名,其药材基原均为木通科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宋代木通、通草名实发生混淆,民间多以五加科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 Koch.作通草用,而将前代本草中的通草唤作"木通",来源为木通科、毛茛科等植物。元代正式将木通与通草分称。明代木通药材主流来源为木通科植物,通草来源则为五加科通脱木,陈嘉谟、李时珍等曾试图对两者名实进行纠正。清代本草中木通、通草分类逐渐清晰,木通基原多为毛茛科植物,木通科木通的使用逐渐减少。近代出现关木通、川木通、小通草等药材,而关木通自马兜铃事件后被禁用。自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起收载木通、川木通2类,而通草亦分成通草与小通草2类。据记载,木通药材古代以江淮为道地产区,现代以江西、湖北资丘产者为最,农历正月、二月采枝、阴干,切粗片或剉细用,品质以色黄白而细者为佳。通草产地记载多为江南地区,秋季采茎,取出髓部,切片。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下颌下腺三叶因子1(TFF1)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分别从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检测42只溃疡组、21只盐水组和6只正常组大鼠下颌下腺TFF1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正常大鼠下颌下腺颗粒曲管的多颗粒细胞呈TFF1免疫反应阳性,各级导管管腔内也有TFF1阳性物质,纹状管管腔游离面可见线条状TFF1阳性物.溃疡组下颌下腺TFF1肽积分吸光度值明显增加,高于相应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1),其中1d、2d、4d、6d TFF1肽积分吸光度值逐渐增加,6d最高,10d、14d、23d也显著高于盐水对照组.RT-PCR结果 显示,下颌下腺有TFF1 mRNA转录,且溃疡组TFF1/GAPDH mRNA吸光度比值在溃疡2~23d均高于盐水对照组和正常组(P<0.01或P<0.05).结论 下颌下腺TFF1肽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形成和愈合过程中高表达,主要通过导管系统排泄,参与实验性胃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53.
三叶人字草对IgA肾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三叶人字草对IgA肾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取SD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3 d后.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组((0.0165 g/kg))和三叶人字草高、中、低剂量组(16.0,8.0,4.0 g/kg),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之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联合应用脂多糖牛血清白蛋白(BSA)、脂多糖(LPS)和四氯化碳(CCl_4)的方法制备实验性IgA肾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给药5周.测定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和尿常规,取血检测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取肾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三叶人字草水煎液能够明显地减轻IgA肾病大鼠蛋白尿和血尿的状况,对各肝功能指标TP、ALB、AST、ALT无明显影响,可明显地减轻IgA肾痛引起的大鼠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论 三叶人字草对IgA肾病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考察关木通药材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色谱条件:色谱柱为Lichrospher-C18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冰醋酸溶液(70∶3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10 nm,柱温为30℃.结果 炒焦、滑石粉炒、麸炒3种炮制品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较生品有所降低,并且滑石粉炒后的炮制品降低率最高.结论 这3种炮制方法能够降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达到了降低毒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5.
三叶蔓荆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三叶蔓荆Vitex trifolia茎和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三叶蔓荆茎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去四氢铁杉脂素(detetrahydroconidendrin,Ⅰ)、黄荆胺A(vitedoam-ine A,Ⅱ)、蔓荆子黄素(Ⅲ)、木犀草素(Ⅳ)、大黄素(Ⅴ)、大黄酚(Ⅵ)、大黄素甲醚(Ⅶ)、正三十三烷(Ⅷ).结论 化合物V~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6.
2.比利时的减肥茶事件和近年来的龙胆泻肝丸事件。1990年~1992年间,比利日寸有1700多人服用同一家诊所开的减肥药“苗条丸”,而且连续服用1~3年,结果有许多人被查出肾脏受到损害,有的人还出现肾衰。研究发现这是“苗条丸”中用了含有马兜铃酸的关木通所致,国外称为“中草药肾病”。1998年后,许多国家下令停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已知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70多种中药被列入黑名单,仅2001年我国中药材提取物出口金额就因此下降1/4。  相似文献   
57.
Wu XW  Wang H  Wan QX  Jin X  Sun Y  Wu D  Cao JJ  Peng X 《中华烧伤杂志》2011,27(5):341-346
目的 观察肠三叶因子(ITF)和黏蛋白对烧伤血清所致肠上皮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1)体外培养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IEC-6,根据培养液添加物质不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培养液中含10%(指体积分数,下同)小牛血清;②烧伤对照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③ITF+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μg/mL ITF;④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0 μg/mL黏蛋白;⑤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液含10%烧伤血清及终浓度25 μg/mL ITF、250 μg/mL黏蛋白.向各组细胞加入上述培养液的同时,加入大肠杆菌菌液(1×108 CFU/mL,200 μL).继续培养15 min、30 min、1h、2h、3h后,行瑞氏-吉姆萨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黏附在细胞上的细菌数;采用锥虫蓝染色法观察并统计细胞存活率.每组每时相点样本数均为20.(2)将IEC-6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烧伤对照组、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分别同前加入相应的培养液(不加菌液)培养3、6、12、24、48 h.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时相点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6和IL-8 含量,每组每时相点样本数均为6.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 (1)烧伤对照组细胞各时相点细菌黏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t值为2.947 ~8.149,P值均小于0.01).与烧伤对照组比较,其余3个烧伤血清组在加菌后多数时相点细菌黏附的数量明显偏少(t值为-4.733~-2.180,P<0 05或P <0.01).烧伤对照组细胞各时相点存活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t值为-4.126~-2 363,P值均小于0 05).ITF+烧伤血清组、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在部分时相点明显高于烧伤对照组(t值为2.120~3.423,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加菌后15 min为(96.7±2 4)%,明显高于ITF+烧伤血清组[(94 5±3 1)%,t=2.507,P<0.05];在3h时为(84.0±6 7)%,明显高于黏蛋白+烧伤血清组[(77 1±8 2)%,t=2.934,P<0.01].(2)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培养6、12、24、48 h,TNF-α含量均低于其余3组(t值为-6.914 ~ -2.889,P<0.05或P<0.0i).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IL-6含量在部分时相点明显低于其余3组(t值为-7.657~-2.580,P<0.05或P<0.01).ITF+黏蛋白+烧伤血清组在培养6、12、24、48 h IL-8含量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和黏蛋白+烧伤血清组(t值为-8.802 ~ -3.640,P值均小于0.01);在培养12、24 h明显低于ITF+烧伤血清组(t值分别为-2.786、-2.740,P值均小于0.05).结论 ITF能维护肠上皮细胞功能,抵御细菌黏附,降低细胞死亡率,同时能维护细胞免疫稳态,减少炎症介质释放;ITF与黏蛋白联用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8.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I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伤前对照(C)组,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EN和PN组除营养支持途径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在此基础上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观察了烧伤后两组大鼠ITF及ITFmRNA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小肠中ITF及ITFmRNA均有一定表达,它们主要分布于肠绒毛杯状细胞中。烧伤后PN组大鼠肠道组织结构严重受损,ITFmRNA表达明显降低,肠杯状细胞分泌ITF的能力大幅下降,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含量远远低于伤前(P<0.01)。两组比较,EN组大鼠肠组织中ITF及ITFmRNA水平明显高于PN组,同时EN组肠粘膜受损程度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严重烧伤后肠粘膜结构受损是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肠道营养与静脉营养相比可降低伤后ITF特别是ITF二聚体下降的幅度。  相似文献   
59.
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TFF)是一群主要由胃肠道黏液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在黏膜修复和重建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结构功能、遗传学改变等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近20余年的研究热点。TFF在肠型胃癌中表达降低甚至缺失,在弥漫型胃癌中高表达。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涉及肿瘤抑制、促进肿瘤侵袭浸润以及促癌与抑癌的双重机制。通过对TFF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在胃癌防治方面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安胃汤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TF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48只清洁级健康♂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病理模型组、复方中药安胃汤组、胃复春对照组共3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观察复方中药安胃汤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