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207篇 |
免费 | 6934篇 |
国内免费 | 213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0篇 |
儿科学 | 1855篇 |
妇产科学 | 1123篇 |
基础医学 | 10242篇 |
口腔科学 | 1505篇 |
临床医学 | 11681篇 |
内科学 | 9623篇 |
皮肤病学 | 451篇 |
神经病学 | 12285篇 |
特种医学 | 237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516篇 |
综合类 | 12507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一般理论 | 24篇 |
预防医学 | 16550篇 |
眼科学 | 748篇 |
药学 | 8709篇 |
121篇 | |
中国医学 | 2485篇 |
肿瘤学 | 29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6篇 |
2023年 | 1757篇 |
2022年 | 2784篇 |
2021年 | 4039篇 |
2020年 | 3888篇 |
2019年 | 3387篇 |
2018年 | 3191篇 |
2017年 | 3278篇 |
2016年 | 3373篇 |
2015年 | 3306篇 |
2014年 | 5993篇 |
2013年 | 7450篇 |
2012年 | 5539篇 |
2011年 | 5854篇 |
2010年 | 4630篇 |
2009年 | 4450篇 |
2008年 | 4612篇 |
2007年 | 4347篇 |
2006年 | 3899篇 |
2005年 | 3248篇 |
2004年 | 2701篇 |
2003年 | 2365篇 |
2002年 | 1905篇 |
2001年 | 1615篇 |
2000年 | 1368篇 |
1999年 | 1158篇 |
1998年 | 1134篇 |
1997年 | 1089篇 |
1996年 | 883篇 |
1995年 | 837篇 |
1994年 | 804篇 |
1993年 | 716篇 |
1992年 | 651篇 |
1991年 | 619篇 |
1990年 | 505篇 |
1989年 | 471篇 |
1988年 | 461篇 |
1987年 | 437篇 |
1986年 | 408篇 |
1985年 | 521篇 |
1984年 | 432篇 |
1983年 | 272篇 |
1982年 | 295篇 |
1981年 | 258篇 |
1980年 | 251篇 |
1979年 | 168篇 |
1978年 | 143篇 |
1977年 | 130篇 |
1976年 | 98篇 |
1974年 | 5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阴囊皮肤多源性血供系统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目的探讨阴囊皮肤血供模式,明确可能的阴囊皮瓣供区。方法对10具(20侧)成年男尸阴囊皮肤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阴囊前动脉来自阴部外浅动脉,于阴茎根部侧方分成内、外侧支,分布于阴囊前外侧皮肤,内侧支口径为(0.54±0.34)mm和(0.69±0.09)mm;来自闭孔动脉前皮支的阴囊外侧动脉[出现率为85%,外径(0.62±0.19)mm]分布于阴囊外侧中1/3区皮肤;阴囊后动脉于阴囊后极处,分成阴囊后动脉外侧支与阴囊中隔动脉,前者[外径(0.8±0.1)mm]分布于阴囊后外侧区皮肤,后者[外径(0.9±0.2)mm]分布于阴囊中隔及阴囊中缝侧方皮肤。结论上述4组血管均在阴囊肉膜层内走行,其终末支血管相互吻合,在每一侧阴囊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动脉网络,由此提出4种类型的阴囊皮瓣切取方式,其他类型的阴囊皮瓣是上述阴囊皮瓣切取方式的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992.
微囊化人嗜铬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人嗜铬细胞(HCC)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ME-HCC)的儿茶酚胺(CA)及甲-脑啡肽(M-ENK)的释放功能,了解微囊技术对ME-HCC形态和活性的影响.方法取6例ABO同型健康成人脑死亡的双侧肾上腺进行HCC原代培养,对HCC进行HE染色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查,计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用2%海藻酸钠经微囊技术包裹HCC并进行培养,在光镜下观察;每48h更换和收集HCC和ME-HCC培养液,-20℃保存;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检测培养液及烟碱刺激试验后培养液中CA和M-ENK水平.结果(1)ME-HCC形态圆整,体外培养生长良好,与HCC相似;(2)HCC和ME-HCC培养液中CA及M-ENK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低水平烟碱刺激能提高培养液中HCC和ME-HCC释放CA及M-ENK量,且二者CA及M-ENK增加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包膜材料和制囊技术对HCC无损伤,ME-HCC体外培养的活性和释放功能良好,适合移植. 相似文献
993.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2年2月-2008年2月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的胆总管结石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后T管引流45例,取石后一期缝合胆总管壁5例,经胆囊管行胆总管胆道镜探查取石8例。术后残留结石2例,采用胆道镜通过T管窦道取出结石;胆漏1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安全,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4.
严重烧伤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严重烧伤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96例(病例组)16岁以上严重烧伤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析生活质量与伤者一般情况及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烧伤深度、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支付情况和重返岗位之间的关系,与96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53±12)分,与对照组(63±1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烧伤原因、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支付情况各异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配偶者社会功能维度和物质功能维度评分比无配偶者高;社会支持总分、重返岗位、伤后时间、职业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深度烧伤面积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康复期的生活质量处于低水平,社会支持力度、重返岗位情况、伤后时间、职业、深度烧伤面积等因素与生活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影响胃底贲门癌侵及胰体尾外科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35例胃底贲门癌侵及胰体尾患者进行手术.其中剖腹探查术20例,联合脾及胰体尾切除术115例.对影响手术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分析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剖腹探查术和联合脾及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7个月和30.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8,P<0.01).联合脾及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3%、26.6%;肿瘤的直径、大体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No.10或No.11淋巴结转移、根治程度和受侵脏器切除数目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其中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手术根治程度及受侵脏器切除数目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并发症发牛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0.0%和3.5%.结论 对于胃底贲门癌侵及胰体尾患者.施行联合脾及胰体尾切除术能够提高疗效.如果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或无不可根治因素存在、或无合并其他脏器受侵.施行联合脾及胰体尾切除术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建立和评价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再通模型.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用环形结扎不完全阻断下腔静脉并用微血管夹钳夹损伤静脉壁的方法 诱导深静脉血栓形成.于术后第7、14天行血管造影观察血栓再通情况;取从结扎处到髂总静脉分叉的下腔静脉和血栓,计算质量长度比,测定血栓面积;测定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基质金属蛋白酶(PAI-1)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MMP)-2、MMP-9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术后第7天,80%小鼠完全性下腔静脉血栓、20%再通;术后第14天,90%小鼠血栓再通.与术后第7天比较,术后第14天血栓面积缩小80%,质量长度比减小40.7%(P<0.05).与对照组比,u-PA术后第7、14天表达增强,而第14天表达低于第7天(P<0.05);PAI-1、MMP-2和MMP-9术后第7、14天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用环形结扎不完全阻断下腔静脉并用微血管夹钳夹损伤静脉壁的方法 可成功诱导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纤溶系统和MMPs系统可分别选取术后第7、14天前后的时间点为宜. 相似文献
997.
慢性胰腺炎的分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慢性胰腺炎分期系统并据此分析临床病例.方法 分析国内外慢性胰腺炎分期方式,提出临床实用的分期系统,据此对连续89例病人病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该系统对形态学改变、疼痛、并发症及功能异常进行组合,构成四个阶段:Ⅰ、Ⅱ、Ⅲ和Ⅳ期各占1.1%、39.3%、44.9%和14.6%,疼痛发生率87.6%,并发症发生率46.1%.结论 该系统评价指标客观、实用,并可据分期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98.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幼兔脊髓和脊神经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幼兔脊髓和脊神经的毒性作用.方法 日本大耳白幼兔120只,随机分为5组(n=24):0.9%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S组)、2%丁卡因阳性对照组(T组)和0.25%、0.5%、0.75%罗哌卡因组(R1~3组).行L6,7穿刺后,各组于20 s内鞘内注人生理盐水、2%丁卡因或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各0.2 ml.分别于鞘内给药后3、6 h、7 d时各取8只动物,行运动阻滞程度评估后处死,其中6只动物切取L5,6段脊髓,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脊髓病理学结果;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测定Bax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另2只动物切取L5,6段脊髓后角组织及神经根,透射电镜下观察脊髓和脊神经超微结构.结果 R3组可见神经胶质细胞核轻度固缩,T组脊髓出现典型凋亡细胞,其余各组脊髓和脊神经超微结构基本正常.与T组比较,R1~3>组运动阻滞显效时间延长(P<0.05);与R1组比较,R2,3组运动阻滞显效时间缩短(P<0.05). R<1~3>组与S组AI、Bax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其余各组AI降低,Bax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0.25%~0.75%罗哌卡因对幼兔脊髓和脊神经无毒性作用;Bax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脊髓和脊神经毒性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预负荷输液联合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对产妇在剖宫产手术中心血管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预负荷输液联合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是否可降低剖宫产手术中产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剖宫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人:晶体液预负荷+腰麻组(CR-SA),胶体液预负荷+腰麻组(CO-SA),晶体液预负荷+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组(CR-CSEA),胶体液预负荷+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组(CO-CSEA);预负荷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或琥珀酰明胶注射液500 ml;腰麻为:0.5%布比卡因7.5 mg+芬太尼15μg,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为:0.5%布比卡因5 mg+芬太尼15μg腰麻,5 min后硬膜外给予0.25%布比卡因10 ml;比较各组术中发生低血压、心律失常、恶心、呕吐、寒战的发生率以及麻黄素的用药量差异;比较各组麻醉感觉最高阻滞平面、Bromage评分、腹肌松弛优等率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 min、5min的Apgar评分和出生即刻的脐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差异.结果 CO-CSEA组产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CR-SA组(46.7%),CO-CSEA组与CO-SA组(20.0%)和CR·CSEA组(26.7%)相比,低血压发生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CO-CSEA组产妇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CR-SA组(33.3%)和CO-SA组(23.3%),但与CR.CSEA组(1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O-CSEA组与CR-SA组相比,产妇术中麻黄素用药量显著减少;CO-CSEA组和CO-SA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R-SA组;各组寒战反应发生率都较低,无统计学差异;各组病人麻醉感觉阻滞平面、Bromage评分、腹肌松弛优等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值也均在正常范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预负荷输注胶体液与小剂量腰硬联合麻醉方法联合应用,可有效增强产妇术中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可减少术中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