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3例,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采用神经介入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hs-CRP、S100β、N...  相似文献   
72.
目的美国及欧洲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建议0.9mg.kg-1为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标准治疗剂量。鉴于国人尤其是我国南方人在种族、体质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等方面的不同,也按0.9mg.kg-1国际标准剂量治疗是否完全适合,有很大争议。本试验比较小剂量rt-PA 0.7mg.kg-1与0.9mg.kg-1标准剂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窗为4.5h内,具有溶栓指征,无溶栓禁忌症。随机分为小剂量组rt-PA(0.7mg.kg-1,最高剂量50mg)和对照组(0.9mg.kg-1,最高剂量90mg)。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h及14d的NIHSS评分,颅内出血率、死亡率以及90d mR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均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各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但治疗后24h及14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90d 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剂量0.7mg.kg-1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7.1%,0.9mg.kg-1组为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mg.kg-1组死亡1例,小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静脉溶栓0.7mg.kg-1剂量安全有效,该剂量可能更适合国人,尤其是南方人。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脑梗死患者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对并发脑出血的患者进行血压、心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的护理分析.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经静脉应用rt-PA溶栓的脑梗死患者共48例.分为2组:第1组为溶栓后未脑出血组共32例;第2组为溶栓后脑出血组共16例.比较2组溶栓前后和2组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NIHSS评分和GCS评分.结果 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较自身溶栓前和同期未脑出血患者明显升高,溶栓后未脑出血患者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而溶栓后脑出血患者的NIHSS 评分较溶栓前明显升高.心率和GCS评分在溶栓后脑出血患者和未脑出血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收缩压、舒张压的升高和NIHSS评分的升高,有助于我们判断患者溶栓后的早期脑出血.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按入选标准筛选合适患者21例进行溶栓,以相同时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h、21d按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ESS)进行评定,3个月时按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 溶栓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脑出血发生1例,预后仍然良好。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5.
rt-PA联合必存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t-PA联合必存对发病< 6 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收集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对住院收治发病< 6 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2例给予rt-PA(0.9 mg/kg,最大70 mg)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急性期脑梗死6 h内静脉溶栓率为37.8%,未发生脑出血现象,但神经系统功能完全恢复仍需一段时间.溶栓患者20 d基本治愈61.9%,显著进步26.2%,进步7.1%,无变化2.4%,恶化2.4%.结论:6 h内给予rt-PA(0.9 mg/kg,最大70 mg)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由于溶栓时间窗狭窄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的限制,溶栓治疗的比例很小,我们必须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一旦出现脑梗死症状,早期诊断,早期溶栓治疗,最大限度提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在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7例应用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对选择恰当的病人可能是有效的。结论正确地评估溶栓风险,对时问窗内急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治疗可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7.
目的旨在为临床在应用rtPA溶栓方面找到一个更好更安全的方案。方法通过比较小剂量50mgrtPA30min与60min快速给药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89例,随机分为两组:rtPA30min给药和60min给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冠脉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并发症以及急性期病死率。结果30min给药组再通率高达84.7%,与60min给药组比较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冠状动脉再通率均差异有显著性,梗死后心绞痛、再灌流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出血并发症没有增加(P<0.05)。结论小剂量rtPA30min治疗AMI是安全可靠有应用价值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比较rt-PA静脉溶栓与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38例AMI患者中,130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108例行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观察30天.结果 溶栓组中梗塞相关动脉(IRA)临床评价再通者102例,再通率78.5%:直接冠脉支架组术后IRA血流达Ⅱ-Ⅲ达100%.随访1个月,溶栓组和直接冠脉支架组病死率分别为4.3%和0.9%P>0.05);再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5%和0.9%(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9%(P<0.05);溶栓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2.3±8.0,直接支架组为63.3±9.2(P<0.05).结论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AMI与rt-PA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具有较高的IRA的再通率和良好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79.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rt-PA)单独或联合肝素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神经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5月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rt-PA治疗,52例),观察组(rt-PA联合肝素钠治疗,74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神经功能指标变化、神经功能良好转归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71.2%)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χ2=6.657,P=0.010)。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升高(t=3.041,P=0.039;t=8.105,P<0.001),丙二醛(MD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水平降低(t=4.150,P=0.009;t=10.207,P<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和S100B(S100钙结合蛋白B)蛋白水平降低(t=5.414,P<0.001;t=3.115,P=0.03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升高(t=3.052,P=0.041);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降低(t=3.043,P=0.04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功能转归良好率较高(χ2=4.090,P=0.043),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联合肝素钠与rt-PA单独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比,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和神经功能,且未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0.
Objective: Herein,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a favorable prognosis after being managed by a general physician with support from the telestroke program.Patient and Methods: An 85-year-old man was transferred to a regional hospital due to sudden onset of dysarthria and left hemiparesis. As no neurosurgeons or neurologists were available in that hospital or area, the patient was examined by a general physician who diagnosed him with cardioembolic stroke on the lef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The physician consulted a stroke specialist using the telestroke system;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telestroke program, the physician administered thrombolytic therapy 4 hours and 10 minutes after the onset of symptoms.Results: The patient’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 improved from 9 to 3 and he was subsequently transferred to the stroke center. However, the occluded lef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had already re-canalized. His hemiparesis completely improved one week after the onset.Conclusion: A telemedicine system for general physicians is indispensable in areas without accessible stroke specialists as it provides access to a standard of care for hyper-acute stroke patient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nd helps improve neuro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