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篇 |
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24篇 |
神经病学 | 58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9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 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溶栓入选标准,用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溶栓治疗。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于患者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24 h、3 d、2周和1个月分别监测其病变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 18例患者进行了脑血液动力学监测。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r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16分,平均(11.4±2.8)分。溶栓前TCD检查TIBI 0级1例,1级3例,2级8例,3级3例,4级2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5级1例(腔隙性脑梗死)。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2~3 h,平均(2.80±0.20)h。闭塞动脉在溶栓过程中再通2例,溶栓后1 h内再通1例,24 h内再通4例,溶栓再通4 h后再闭塞1例,其余无变化。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3 d、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及TIBI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TIBI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溶栓前后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神经功能变化明显相关,脑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42.
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探讨使用rt-PA对超早期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08例,根据家属的意愿及是否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分别给予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溶栓组221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其中92例给予rt-PA 0.9 mg/kg,发病在3 h内68例,>3~≤4 h内9例,>4~≤6 h内15例。129例给予rt-PA0.6~0.8 mg/kg,发病在3 h内72例,>3~≤4 h内24例,>4~≤6 h内33例。对照组87例,未应用rt-PA治疗。记录各组在基线、治疗24 h、发病90 d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定义为发病90 d Barthel指数≥95;颅内出血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同时记录随访期间的血管性死亡事件和卒中再发事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的独立相关因素为患者接受治疗前NIHSS评分(OR=2.067,95%CI 1.201~3.556,P =0.009),冠心病史(OR =1.942,95%CI 1.040~3.625,P =0.037)和溶栓治疗(rtPA 0.9 mg/kg时,OR =0.414,95%CI 0.207~0.826,P =0.012;rtPA 0.6~0.8 mg/kg时,OR =0.261,95%CI 0.137~0.497,P<0.01)。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在rtPA 0.9 mg/kg溶栓组与rtPA 0.6~0.8 mg/kg溶栓组分别为3.3%(3/92)和4.7%(6/12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应用r t - PA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不同剂量 r t - PA(0.6~0.8 mg/kg vs 0.9 mg/kg)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伴有心房颤动、糖尿病史将可能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43.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共收集本院2001-2005年70例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例,其中52例静脉溶栓,18例动脉溶栓,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溶栓前后及3个月随访的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同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静脉和动脉溶栓组溶栓前及溶栓30min后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迅速增加,溶栓前后分值有显著差异。1个月内颅内出血率为5.77%(静脉组)和16.67%(动脉组)。3个月时E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溶栓后30min的评分有显著改善。结论:6h内动脉、静脉溶栓治疗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发病时间6 h内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发病<6?h ACI患者160例,按照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分组,观察组采取rt-PA+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取rt-PA动脉溶栓,每组8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h、7?d、3个月NIHSS评分、ADL评分,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及临床预后。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100%(完全再通76例,部分再通5例),对照组血管再通率为95%(完全再通62例,部分再通14例,未通4例),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仅2例再发脑梗死,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术后12例再发脑梗死,且4例因脑梗死伴脑疝死亡,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发病6?h内采取rt-PA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提高溶栓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安全性良好。但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及术前准备耗时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延长溶栓处理时间,抵消早期动脉溶栓的优势,建议视患者病情制订个体化溶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的静脉溶栓患者共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年龄分为4组(<60岁,60~69岁,70~79岁,≥ 80岁),患者发病时间均小于4.5 h,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通过χ2检验比较患者溶栓前的一般资料,根据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善情况进行有效性分析,患者出血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 (1)年龄≥ 80岁组患者房颤比例较高,Toast分型中(cardio embolism,CE)型比例较高,与其他组有显著差异。其余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4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无显著差异,24 h恢复良好率、NIHSS评分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3)4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非直接不良反应发生率、出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年龄≥ 80岁组患者颅内出血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对于发病4.5 h的高龄(≥ 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获益与<80岁患者相同,出血风险也并未增加,但是对于年龄超过80岁且伴有房颤患者,NIHSS评分较高时,选择是否溶栓要慎重。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评价超早期脑梗死TOAST分型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静海区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将所有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划分为LAA组、CE组、SAO组及SOE+SUE组共四组,所选患者均为发病时间在4.5 h内,行规范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和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LAA组、CE组、SAO组、SOE+SUE组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比较,SAO组低于LAA组、CE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LAA组、SAO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脑梗死4.5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均可获益,且SAO型效果最佳;针对于CE患者应注意病情变化,降低其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47.
李朝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72-73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按入选标准筛选合适患者21例进行溶栓,以相同时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h、21d按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ESS)进行评定,3个月时按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 溶栓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脑出血发生1例,预后仍然良好。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8.
周铁柱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2):254-255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在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7例应用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对选择恰当的病人可能是有效的。结论正确地评估溶栓风险,对时问窗内急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治疗可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9.
rt-PA联合必存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t-PA联合必存对发病< 6 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收集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对住院收治发病< 6 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2例给予rt-PA(0.9 mg/kg,最大70 mg)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急性期脑梗死6 h内静脉溶栓率为37.8%,未发生脑出血现象,但神经系统功能完全恢复仍需一段时间.溶栓患者20 d基本治愈61.9%,显著进步26.2%,进步7.1%,无变化2.4%,恶化2.4%.结论:6 h内给予rt-PA(0.9 mg/kg,最大70 mg)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由于溶栓时间窗狭窄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的限制,溶栓治疗的比例很小,我们必须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一旦出现脑梗死症状,早期诊断,早期溶栓治疗,最大限度提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0.
rt-PA静脉溶栓与直接冠脉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rt-PA静脉溶栓与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38例AMI患者中,130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108例行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观察30天.结果 溶栓组中梗塞相关动脉(IRA)临床评价再通者102例,再通率78.5%:直接冠脉支架组术后IRA血流达Ⅱ-Ⅲ达100%.随访1个月,溶栓组和直接冠脉支架组病死率分别为4.3%和0.9%P>0.05);再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5%和0.9%(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9%(P<0.05);溶栓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2.3±8.0,直接支架组为63.3±9.2(P<0.05).结论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AMI与rt-PA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具有较高的IRA的再通率和良好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