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71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109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41篇
内科学   133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10篇
综合类   280篇
预防医学   39篇
眼科学   99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2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宫颈癌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增殖及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增殖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75例早期宫颈癌、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和 15例癌旁正常宫颈上皮中微血管密度 (MVD,CD34 标记 )及 Ki- 6 7抗原的表达情况 ,探讨宫颈癌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增殖及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  CD34 主要表达于宫颈癌巢间质血管内皮细胞 ,而 Ki- 6 7主要表达于宫颈癌细胞核。从正常宫颈上皮→ CIN→宫颈浸润癌 ,MVD和 Ki- 6 7表达均显著升高 (P<0 .0 5 )。宫颈癌 MVD与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间质浸润和 Ki- 6 7表达有关 (P<0 .0 5 ) ;而与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 (P>0 .0 5 )。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深层间质浸润及 Ki- 6 7呈高度表达者 ,其 MVD分别显著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脉管浸润、<深层间质浸润及 Ki- 6 7<高度表达者 (P<0 .0 5 )。结论 肿瘤血管生成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癌细胞增殖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宫颈癌伴 MVD显著升高者 ,其癌细胞增殖活跃 ,易发生浸润转移 ,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检测宫颈癌 MVD对进一步了解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徐金升  王悦芬  李同妙  李亚林  俞启遥  何雷  左连富 《临床荟萃》2010,25(23):2043-2046,F0003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A2(Eph A2)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E-钙黏蛋白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癌组织68例、正常肾组织24例中EphA2、E-钙黏蛋白的表达,并采用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EphA2、MVD、E-钙黏蛋白与肾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的相关性.结果 肾癌组织中EphA2阳性表达及MVD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E-钙黏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均P<0.01).EphA2在肾癌组织的高分级组、高分期组、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低分级组、低分期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或<0.05);MVD在肾癌组织的高分级组、高分期组、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亦显著高于低分级组、低分期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均P<0.01);MVD值还与肿瘤直径有关(均P<0.01);E-钙黏蛋白在肾癌组织的高分级组、高分期组、淋巴结转移组显著低于低分级组、低分期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或<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EphA2蛋白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555,P<0.01),与E-钙黏蛋白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83,P<0.01).结论 EphA2蛋白的高表达预示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或协同E-钙黏蛋白和微血管生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3.
84.
血管生成素-2基因及其受体Tie2在人肝癌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基因及受体Tie2在肝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ngiopoietin-2基因、CD34、Tie2受体在22例人肝细胞性肝癌(HCC)、8例门静脉性肝硬化(CL)和8例正常肝(L)的表达,并分析Angiopoietin-2、Tie2表达水平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1)CD34在正常肝脏无表达,在CL偶见表达,而在HCC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2)Tie2受体在CL偶见表达(11.3±8.7)/HP,而在HCC微血管内皮大量表达(52.4±16.7)/HP(P<0.01);Tie2表达水平和肝癌直径、血管生成、门静脉侵犯等相关。(3)Angiopoietin-2基因在对照肝无表达,在CL少量表达(11.2±9.7)/HP,在HCC强阳性表达(36.4±17.5)/HP,表达水平和肿瘤血管生成、血管侵犯、组织学分级相关。结论人肝细胞性肝癌血管生成增加,Angiopoietin-2/Tie2和肝癌血管生成相关,可能参与肝癌血管生成的调控。  相似文献   
85.
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Tao H  Yao M  Zou S  Zhao D  Qiu H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8):606-608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完整组织块SCID鼠胃壁原位种植,建立类似于临床的胃癌转移模型。移植后第7天开始灌胃给药,Rg3剂量为0、2.5,5.0,10.0mg/kg,每日1次,共6周,移植后第8周末处死动物,测定原位肿瘤重量,观察转移情况,并采用抗CD31抗体的标记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Rg3对原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有抑制作用,2.5,5.0,10.0mg/kg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2.3%,63.3%和71.6%,肝转移抑制率分别为37.8%,68.9%和84.4%,腹膜转移抑制率分别为36.4%,74.6%和74.6%,Rg3治疗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结论:Rg3对胃癌的生长和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caveolin-1参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及影响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肝癌细胞系HepG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局部注射编码重组可溶性caveolin-1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PEG-caveolin-1,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检测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Western blot检测脉管标志蛋白PECAM-1表达改变;FITC标记右旋糖苷测定肿瘤微血管通透性;放射强度测定法检测肝癌组织中eNOS活性,TUNEL法检测caveolin-1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凋亡效应.结果 rAAV-PEG-caveolin-1转染组治疗第14天后,移植瘤的瘤重较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O.05);免疫组化分析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AAV-PEG-caveolin-1转染组较对照组及空载体组MVD及PECAM-1表达显著减少(P<0.05);FITC-右旋糖苷测定表明rAAV-PEG-caveolin-1可有效降低肿瘤微血管通透性;rAAV-PEG-caveolin-1转染组较对照组及空载体组eNOS活性明显下降(P<0.05);TUNEL分析显示rAAV-PEG-caveolin-1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结论 Caveolin-1是血管生成调节的关键分子,能显著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并能有效降低肿瘤微血管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87.
胆管癌微血管生成及其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管癌微血管生成及其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胆管癌标本的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k-1/KDR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微血管密度 (34.04±11.08、32.80±9.28)均高于正常组织(11.67±4.64)(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 Flk-1/KDR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P<0.01);伴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密度 (41.07±11.83)高于无转移组(30.93±9.18)(P<0.05);伴神经浸润组微血管密度(37.85±12.04) 高于无浸润组(30.32±8.51)(P<0.05);微血管密度<30和30-39组的生存率高于≥40组(P< 0.05)。结论微血管生成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2006年收治的成人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2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2例均行手术治疗。囊肿内引流术再手术率高。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无再手术病例,术后并发胆管炎3例、胰腺炎1例、胆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成人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经术前影像学检查能明确分型。单纯内引流术应摒弃,外引流术可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根治性术式。  相似文献   
89.
临床病理指标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具有预测意义的临床病理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9年7月行新辅助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与新辅助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以病理完全缓解和T分期降期作为研究终点.结果 本组患者经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者共10例(12.7%).T分期降期患者共41例(51.9%).79例患者中有22例肠镜下肿瘤所占象限比例≤1/3肠腔,其中7例出现pCR,提示肠镜下肿瘤所占肠腔比例与pCR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在血清癌胚抗原(CEA)<5μg/L的46例患者中,27例出现T分期降期,证明其与T分期降期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血清CEA/CA19-9联合检测结果均正常者38例,其中23例出现T分期降期,提示血清CEA/CA19-9联合检测均正常与T分期降期相关(P<0.05).结论 部分临床病理因素可能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具有预测作用.特别是肿瘤所占肠腔比例较小和术前血清CEA<5μg/L可能提示更好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 (angiopoiet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两种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1(Ang 1)、Angiopoietin 2 (Ang 2 )以及血管平滑肌激动蛋白 (α smoothmuscleactin ,α SMA)在正常肝脏组织和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Ang 1mRNA在正常肝脏和肝癌组织中都有表达 ,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 (5 6± 6 /HP)以及正常肝脏 (6 7± 11/HP)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意义 (t=3 2 14 ,P =0 12 6 )。Ang 2mRNA在正常肝脏不表达 ,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 (阳性细胞数为 32± 8/HP)。Ang 2集中于癌灶边缘、血管周围。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15± 2 /HP)和新生血管的数量 (9± 3/HP)明显高于正常肝脏(分别为 5± 1/HP和阴性 ) ,Ang 2的表达随肝癌组织的病理学分级、有无转移以及新生血管数和微血管密度而增加 (t=2 714 ,P =0 0 31)。结论 促血管生成素在肝癌的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Ang 2可能参与了肝癌的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