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91篇
  免费   2836篇
  国内免费   1463篇
耳鼻咽喉   272篇
儿科学   337篇
妇产科学   480篇
基础医学   6116篇
口腔科学   557篇
临床医学   1554篇
内科学   3447篇
皮肤病学   621篇
神经病学   1389篇
特种医学   4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2252篇
综合类   4372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778篇
眼科学   317篇
药学   2881篇
  3篇
中国医学   667篇
肿瘤学   7001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447篇
  2022年   917篇
  2021年   1129篇
  2020年   922篇
  2019年   708篇
  2018年   650篇
  2017年   749篇
  2016年   782篇
  2015年   1048篇
  2014年   1475篇
  2013年   1528篇
  2012年   1352篇
  2011年   1758篇
  2010年   1563篇
  2009年   1635篇
  2008年   1653篇
  2007年   1720篇
  2006年   1536篇
  2005年   1460篇
  2004年   1430篇
  2003年   1359篇
  2002年   1186篇
  2001年   1066篇
  2000年   960篇
  1999年   766篇
  1998年   667篇
  1997年   565篇
  1996年   470篇
  1995年   394篇
  1994年   256篇
  1993年   190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84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59篇
  1981年   47篇
  1980年   50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34篇
  1977年   38篇
  1976年   23篇
  1973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1.
ΔNp63蛋白在膀胱移行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p5 3基因家族新成员截短型p6 3(△Np6 3)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4 0例膀胱移行上皮癌 (TCC)、6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和 8例正常膀胱移行上皮中△Np6 3的表达 ,并分析△Np6 3表达与膀胱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关系。 结果 :正常膀胱移行上皮、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TCC中△Np6 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7.5 % (3/ 8)、6 6 .7% (4/ 6 )、10 0 % (40 / 4 0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TCCG3 级与G2 级△Np6 3的强阳性、中度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G1级 (P <0 .0 1)。Ta~T1期以△Np6 3弱阳性为主 (6 6 .7% ) ,随TCC浸润程度的增加 ,△Np6 3染色强度逐渐增强。T2 期△Np6 3强阳性表达率为 35 .3% ,T3 ~T4期增至 6 3.6 %。结论 :△Np6 3在TCC中高表达 ,与T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Np6 3可能参与TCC的发生、发展 ,是评估TCC预后的潜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2.
乳腺癌组织P21WAF1基因多态性与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p2 1WAF1DNA多态性与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 (PCR -SSCP)和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0 0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和 4 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2 1WAF1DNA多态性和蛋白表达。结果 :18% (18/ 10 0 )的乳腺癌组织和 5 % (2 / 4 0 )对照组组织分别出现两种p2 1WAF1DNA多态性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组间有显著差异 (χ2 =3 94 ,P <0 0 5 ) ;5 0 % (5 0 / 10 0 )的乳腺癌组织和 12 5 % (5 / 4 0 )对照组组织表达p2 1WAF1蛋白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组间有显著差异 (χ2 =16 84 ,P <0 0 1) ;10 0 % (18/ 18例 )的具有p2 1WAF1DNA多态性的乳腺癌组织p2 1WAF1蛋白表达阳性 ,39% (32 / 82 )的无p2 1WAF1DNA多态性乳腺癌组织蛋白表达阳性 ,p2 1WAF1DNA多态性组明显高于无多态性组 ,组间有显著差异 (χ2 =2 1 95 ,P <0 0 1) ;p2 1WAF1DNA多态性与p2 1WAF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r =0 5 76 ,P <0 0 1)。结论 :乳腺癌组织p2 1WAF1DNA多态性可能产生不同的转录本并生成相应的蛋白质分子。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自发凋亡率、p27kip1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UNEL法检测自发凋亡细胞,用S’P法检测p27kip1基因在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各检测指标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及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临床分期间的关系。结果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自发凋亡率AI均数为(3.0±1.5)%,p27kip1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58.0%(29/50)。其二者的阳性表达均随膀胱癌分级、分期的升高而降低。p27kip1蛋白阳性组中AI均数显著高于p27kip1蛋白阴性组(P<0.05)。结论p27kip1蛋白和自发凋亡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进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p27kip1和自发凋亡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解释和描述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84.
冯艳  李彩霞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105-1107
p53肿瘤抑制基因突变与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在内的人类恶性肿瘤中至少有50%发生了p53基因改变。因此,以正常p53基因治疗肿瘤就成了研究热点,随着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向纵深发展,经介入放射方法进行肝癌的基因治疗令人关注。本文介绍了p53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其与肝癌的病理联系以及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5.
背景与目的:探讨莱菔硫烷对人膀胱癌细胞(T24)细胞周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莱菔硫烷对T2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测定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莱菔硫烷对T24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研究莱菔硫烷对T24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P16和P27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较低剂量范围内(≤40μmol/L),随着作用剂量的增加,莱菔硫烷对T24细胞的生长的抑制作用也明显增强。10、20、40μmol/L莱菔硫烷的抑制率分别为(12.5±3.95)%,(25.0±2.50)%、(50.0±5.33)%;在较高剂量(60μmol/L~160μmol/L)时,这种抑制作用不再呈剂量依赖性;莱菔硫烷作用72h后的IC50值为(51.12±7.10)μmol/L;莱菔硫烷能使T24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20μmol/L莱菔硫烷作用48h后,在G0/G1峰之前出现凋亡峰;20μmol/L莱菔硫烷作用于T24细胞8、12、24h后能明显诱导P27蛋白的表达,作用早期(8h)时能诱导P16蛋白的表达。结论:莱菔硫烷能抑制T24细胞生长并使该细胞周期阻断在G0/G1期,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P27蛋白及早期诱导P16蛋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6.
87.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乳腺癌中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对24例原发性乳腺癌肿瘤组织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中7例存在P53基因的突变,突变频率约为30%。同时对其中10例进行Souternblot分析,有2例在chr17P上存在等位基因的缺失,而其另一等位基因上均存在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前列腺病变中E-钙粘素、p16和雌激素受体(ER)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况及其与临床资料的关系,探讨基因过甲基化在前列腺癌(P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石蜡包埋前列腺全切术标本: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3例,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10例,有随访记录的PCa 2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E-钙粘素、p16和ER基因CpG岛甲基化进行检测。结果:E-钙粘素、p16和ER基因过甲基化在PCa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0%、25%和65%。非恶性病变(BPH和HGPIN)很少发生DNA过甲基化。结论:PCa的发生及进展与E-钙粘素、p16和ER基因过甲基化密切相关,检测甲基化状况对HGPIN与PCa的鉴别诊断可能有辅助作用。E-钙粘素和ER基因过甲基化可能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89.
Although the transition from early- to advanced-stage ovarian cancer is a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survival,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olecular underpinnings of ovarian metastasis. We hypothesize that microarray analysis of global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in primary ovarian cancer and metastatic omental implants can identify genes that underlie the metastatic process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We utilized Affymetrix U95Av2 microarrays to characterize the molecular alterations that underlie omental metastasis from 47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multiple sites in 20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surgical cytoreduction for advanced-stage (IIIC/IV) serous ovarian cancer. Fifty-six genes demonstrate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between ovarian and omental samples (P < 0.01), and twenty of these 56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have previously been implicated in metastasis, cell motility, or cytoskeletal function. Ten of the 56 genes are involved in p53 gene pathways. A Bayesian statistical tree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a 27-gene expression pattern that could accurately predict the site of tumor (ovary versus omentum). This predictive model was evaluated using an external data set. Nine of the 27 predictive genes have previously been shown to be involved in oncogenesis and/or metastasis, and 10/27 gene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p53 pathways. Microarray findings were validat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We conclude that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that distinguish omental metastasis from primary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can be identified and that many of the genes have functions that are biologically consistent with a role in oncogenesis, metastasis, and p53 gene networks.  相似文献   
90.
食管癌3p24等位基因LOH及其扩增产物克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3p24EAβMD位点与食管癌的关系。为寻找该位点附近可能存在的抑癌基因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RFLP法检测45例食管癌患者3p24位点杂合缺失情况。并对该片段进行克隆。结果:在22例食管癌信息个体中共检出9例杂合缺失。并通过序列分析可知变化为点突变。结论:3p24EAβMD较高的杂合缺失率显示该位点附近可能存在潜在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