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27篇 |
免费 | 1288篇 |
国内免费 | 19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7篇 |
儿科学 | 145篇 |
妇产科学 | 44篇 |
基础医学 | 243篇 |
口腔科学 | 139篇 |
临床医学 | 1502篇 |
内科学 | 949篇 |
皮肤病学 | 55篇 |
神经病学 | 566篇 |
特种医学 | 45篇 |
外科学 | 320篇 |
综合类 | 751篇 |
预防医学 | 678篇 |
眼科学 | 103篇 |
药学 | 2046篇 |
14篇 | |
中国医学 | 874篇 |
肿瘤学 | 1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0篇 |
2023年 | 306篇 |
2022年 | 383篇 |
2021年 | 559篇 |
2020年 | 586篇 |
2019年 | 538篇 |
2018年 | 468篇 |
2017年 | 422篇 |
2016年 | 400篇 |
2015年 | 386篇 |
2014年 | 669篇 |
2013年 | 695篇 |
2012年 | 471篇 |
2011年 | 444篇 |
2010年 | 333篇 |
2009年 | 307篇 |
2008年 | 239篇 |
2007年 | 217篇 |
2006年 | 211篇 |
2005年 | 166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97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中药方剂治疗心肌缺血的用药规律与分子机制。[方法] 在国家专利网筛选并纳入符合条件的治疗心肌缺血的中药方剂,对用药频次进行统计,采用软件R3.6.0对纳入方剂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选取用药频次≥50的药物,进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结果] 共纳入149首方剂包含309味中药,其中黄芪、丹参、三七、川芎四味药用药频率超过50,其中丹参药频最高。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中,以“补气养血,行气活血”的中药为主。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得到,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的共同基因有64个,蛋白互作(PPI)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是互作关系最强的两个靶点,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signalingpathwayindiabeticcomplications)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力信号通路(Fluidshearstressandatherosclerosis)位列前二,GO功能分析结果以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和血管功能和结构的改为主。[结论] 中药治疗心肌缺血用药多以“补气养血、行气活血”为主,分子机制多以抗炎或改善血管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52.
背景 远程康复(TR)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服务提供模式,其基于通信、远程感知与控制、虚拟现实/增强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跨越地区的康复医疗服务,但目前TR运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尚不明确,且相关研究方法学质量良莠不齐,较少有研究者对其进行系统性地评价。 目的 对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 方法 于2021年8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有关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 2量表对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GRADE系统对纳入文献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2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高,3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低,5项研究方法学质量为极低。未报告前期研究方案、排除研究清单与理由、原始研究发表偏倚及其资金来源等是导致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涉及的7种结局指标、41个证据体中,8个GRADE分级为中级,23个GRADE分级为低级,10个GRADE分级为极低级。TR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抑郁症状、言语功能等的改善,与"面对面"的康复治疗或常规护理具有同等疗效,甚至部分TR疗法的干预效果优于传统康复疗法。 结论 TR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但考虑到目前关于TR应用于卒中后功能康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大多偏低,仍需严格、规范、全面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证据支持。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TR研究的选题、设计及成果报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电针与传统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分析各自疗效特点。方法将14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54例(单纯SSRIs药物治疗)、针刺组44例(针刺+SSRIs药物)、电针组46例(电针+SSRIs药物)。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星期及随访4星期HAMD量表总评分以及各因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组、电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愈显率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组、电针组从治疗1星期起HAMD总分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P<0.01),这种优势持续至治疗6星期后,到随访4星期时,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仍有差异(P<0.01)。HAMD因子分电针组与针刺组在焦虑/躯体化症状、睡眠障碍、认知和阻滞4个方面第1星期起与药物组即存在差异(P<0.05,P<0.01),其中针刺组与药物组在认知方面只在第1星期有差异(P<0.05),而电针组在第2星期认知方面比针刺组存在优势(P<0.05);随访4星期,电针组、针刺组在焦虑/躯体化症状因子方面与药物组比较仍有差异(P<0.01)。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药物治疗。与针刺组相比,电针在改善某些因子分、远期疗效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组给予电针配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治疗;药物组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骨密度、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雌二醇、24 h尿Ca/Cr值。结果针药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3个月治疗后,与同期药物组比较,针药组患者血雌二醇升高(P<0.01),腰椎L1-4和右侧股骨骨密度(BMD)升高(P<0.05),24 h尿Ca/Cr值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喉源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5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方式,收集近20年文献中治疗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的中药复方,探讨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将收集所得83个处方,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探讨其潜在的用药规律。结果 频数分析显示共涉及药物140味,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有29味;聚类分析反映了清肺祛痰消痈、祛瘀止血、益气养阴的治疗方法;关联规则体现清热补虚为本病的基本方法,重视消痈排脓。结论 支气管扩张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在清热祛痰排脓的同时,要兼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57.
58.
射干麻黄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运用循征医学方法对射干麻黄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同时手检相关杂志专业资料.结果:共查及文献94篇,7篇符合纳入标准,采用Jadad评分标准对每篇文章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属低质量文献,共收入病人470例,总优势比(OR) =2.99,95%置信区间(CI)为(1.90 ~4.71),合并效应检验Z=4.71 (P <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射干麻黄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但系统评价纳入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属低质量文献,其疗效须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高质量临床试验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59.
基于聚类分析与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元代以前角膜炎治疗方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出13组角膜炎常用聚类药物群。分析显示,其治法以疏风、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化痰、解郁为治标,以益气、滋阴、养血为固本,据此推断发病机制以风、湿、热、火、毒、痰、郁为标实,以气、阴、血亏为本虚。聚类分析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时期角膜炎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0.
青光眼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光眼患者用药依从性直接关系到眼压控制与维护视功能的效果,然而患者在实际生活中往往由于各种因素不按医嘱用药,甚至中断用药导致疗效不佳,从而产生了一些不良反应。因此了解并重视青光眼患者用药依从性,是临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就近年关于青光眼用药依从性的不同影响因素及其解决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