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9篇 |
免费 | 79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19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47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375篇 |
中国医学 | 4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Cuirong Sun Jianmei WuDanhua Wang Yuanjiang P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10
A simple and sensitiv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ulti-stage mass spectrometry (HPLC/MSn) method suitable for eprosartan analysis was developed, by which an unknown impurity in bulk drug eprosartan was detected. The fragmentation behavior of eprosartan and the impurity in negative mode was investigated. Two molecules of CO2 lost from eprosartan precursor ion were observed, while four molecules of CO2 were extruded from the deprotonated molecular ion to the MS3 product ions of the impurity. Furthermore, a characteristic fragmentation ion at m/z 335 was observed in both eprosartan and the impurity indicated that the impurity might have two eprosartan units. The unknown impurity was initially proposed to be eprosartan dimer connected via methylene unit at the thiophene moiety on the basis of the multi-stage mass spectrometric and exact mass evidences, and it was finally elucidated as 4,4′-(5,5′-(1E,1′E)-3,3′-(4,4′-methylenebis(thiophene-4,2-diyl))bis(2-carboxyprop-1-ene-3,1-diyl)bis(2-butyl-1H-imidazole-5,1-diyl))bis(methylene) dibenzoic acid by NMR experiments including 1D (1H NMR, 13C NMR, DEPT1350) and 2D (1H-1HCOSY, HMQC and HMBC) data. 相似文献
42.
43.
HPLC法测定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中杂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盐酸麻黄碱(E)和盐酸伪麻黄碱(PE)中杂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方法用RPC18色谱柱,以20mmol/LKH2PO4水溶液-甲醇(9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分析时间为20min。结果6种麻黄生物碱均达到基线分离;混合对照品连续进样6次,色谱峰面积RSD均小于1.0%;对照品质量浓度在选定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各成分最低检出限分别为:去甲基麻黄碱(NE)为0.05μg/mL,去甲基伪麻黄碱(NPE)为0.04μg/mL,E和PE为0.1μg/mL,甲基麻黄碱(ME)和甲基伪麻黄碱(MPE)为0.2μg/mL;各成分的加样回收率均大于97.1%;6个待测样品均被检测出不同程度的杂质。结论本方法分离度好、精密度高、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麻黄生物碱类药物中杂质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44.
该文综述了异喹啉类生物碱中原小檗碱型、普托品型、苯并菲啶型、阿朴菲型、双苄基异喹啉型的抗菌活性和部分构效关系,并从菌体细胞壁、细胞膜的破坏及膜通透性的改变、相关酶和外排泵的抑制、影响菌体DNA和相关蛋白合成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生物碱抑菌作用的分子机制。此外,该文还对当前异喹啉类生物碱构效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应充分发挥靶标数据库筛选和组合化学在天然产物开发中的互补作用,以此提高药物靶标的筛选效率。该文将为以异喹啉类生物碱为先导物的新型抗菌剂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5.
46.
为了分离制备左亚叶酸钠原料药中两个主要杂质,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建立了新的色谱系统,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5%甲酸溶液(5∶95),检测波长为280 nm。利用该色谱系统将两个杂质制备出来,并对其进行LC-Q-TOF及LC-MS/MS的检测,获得两个杂质准确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组成及一级和二级质谱,并对准分子离子的各个产物离子进行归属,推测了两个主要杂质可能的化学结构。杂质1和杂质2的化学结构分别被鉴定为7-羟基-8-氢叶酸和10-甲酰叶酸,其中7-羟基-8-氢叶酸的结构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有效地鉴定了左亚叶酸钠原料药中两个主要杂质可能的化学结构,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蒲黄薄层鉴别和检查项进行修订。方法:以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作对照,采用聚酰胺薄膜,以丙酮-水(1:2)为展开剂进行鉴别;杂质检查时将筛分法与显微镜检相结合;采用2005年版药典附录Ⅸ K方法,测定了总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结果:采用改进后的薄层鉴别方法对蒲黄中的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进行鉴别,灵敏度高,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采用筛分法进行杂质检查时,用7号药筛,称样量为10.0g,筛分时间为2min;增订的总灰分限度为10.0%,酸不溶性灰分的限度为4.0%。结论:改进后的薄层鉴别方法简便,快速,灵敏;修订后的检查项较为合理,更有利于蒲黄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8.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在硫酸阿奇霉素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概况分析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硫酸阿奇霉素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概况分析的 HPL C电化学检测法。方法 采用 L ichro-CART1 2 5 - 4Aluspher RP- select B柱进行分离 ;HP1 0 4 9A型安培电化学检测器检测 ;最佳检测电势 +0 .6 V;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钾缓冲液 -乙腈 (2 1 30∶ 870 ) ,p H 1 1 .0± 0 .1 ;流速 1 .0 m L· min-1 ;柱温 5 0℃。结果 被测样品中明显检出多个杂质峰 ;硫酸阿奇霉素主峰的峰面积与进样量在 0 .0 2~ 1 .2 μg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 =0 .9997。最低检测限为 1 ng;中间精密度试验日内差为 RSD 1 .1 % ;日间差为 RSD 0 .7%。结论 本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精密度和专属性 ,适用于硫酸阿奇霉素含量测定以及有关物质的概况分析 相似文献
49.
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高效低毒的先导化合物己成筛选抗HIV药物的重要研究方向.生物碱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复杂,其中有多种抑制和阻断HIV感染的有效成分,通过实验室研究工作和临床用药观察,有望从中获得抗H1V的有效药物.以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为基础,将生物碱类化合物分为异喹啉类、喹啉类、大环类、哌啶类、莨菪烷类、吲哚类、咔唑类、海洋多环胍类、萜类、manzamine型生物碱等10类,对其抗HIV活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