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0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192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480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436篇
内科学   1019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243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256篇
综合类   672篇
预防医学   400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394篇
  1篇
中国医学   277篇
肿瘤学   6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1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5篇
  197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一种在多糖分离纯化过程中新的脱蛋白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卫国  赵永亮 《中草药》2003,34(10):891-895
目的 寻找一种在多糖 (香菇多糖 )分离纯化过程中适宜的脱蛋白方法。方法 以正交试验法为主。结果 通过正交试验法找到了一种在多糖 (香菇多糖 )分离纯化过程中新的脱蛋白方法。 5因素 3水平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 ,影响脱蛋白率 ( DPR)的主要因素是 B(正丁醇 )、次主要因素是 D(乙醇 ) ,而因素 C(甲醇 )和 E(氯化钠 )的影响则较小 ;影响 DPR的主次顺序为 B>D>A(氯仿 ) >E>C。 DPR随着正丁醇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很大 ,开始缓慢上升 ,然后迅速降低 ;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 ,DPR逐渐降低 ;而当氯仿浓度增大时 ,DPR则开始上升 ,然后下降 ;当甲醇浓度增大时 ,DPR则变化很小。脱蛋白的最佳条件是 A2 B2 C1 D1 E2 ,即在氯仿 4 0 %、正丁醇 10 %、甲醇 2 %、乙醇4 0 %、氯化钠 0 .0 1%的条件下 ,杂蛋白的去除率最高。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此条件下 ,杂蛋白的去除率达99.98 %。通过反复试验 ,还找到了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包括香菇原料的蒸煮、煮沸样品的浓缩、粗多糖的沉淀和脱色、粗多糖的干燥等在内的原料预处理的最佳工艺。结论 这种新的脱蛋白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无需贵重设备、加工成本低、容易放大等特点 ,特别适合于多糖类产品的精制或其他需要去除杂蛋白的单元操作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适合膜片钳技术的单离Hensen细胞的分离及对其钾通道的研究。方法 取豚鼠耳蜗 ,获得Corti器 ,采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方法对Hensen细胞进行分离 ,并采用传统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记录单离Hensen细胞的钾电流。结果 每只耳蜗可以获得活性良好的单离Hensen细胞 12± 3个。Hensen细胞的钾电流呈明显的外向整流性 ,只有迟电流 (IK) ,没有峰电流 (IA)。结论 酶消化结合机械分离的方法可获得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研究的单离Hensen细胞 ,并用于讨论了所记录到的Hensen细胞钾电流  相似文献   
73.
牛膝中酸性三萜皂苷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中药牛膝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ODS柱色谱分离纯化,经理化常数、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两个,结构分别为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3′-O-(2″-羟基-1″-羧乙氧基羧丙基)]-β-D-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牛膝皂苷Ⅰ)和齐墩果酸3-O-[3′-O-(2″-羟基-1″-羧乙氧基羧丙基)]-β-D-葡萄糖醛酸苷(牛膝皂苷Ⅱ).结论牛膝皂苷Ⅰ和Ⅱ均为首次从牛膝中得到.  相似文献   
74.
洋紫荆中生物碱类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洋紫荆中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与生物活性追踪相结合分离纯化活性成分.丽丝胺罗丹明B(SRB)法检测化合物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化合物对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分离得到4个具有活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用现代谱学方法鉴定为N-naphthyl-2-aniline(1)、biocyclomahanimbine(2)、mahanimbine(3)、girinimbine(4).化合物1~3体外具有明显诱导K562细胞调亡作用.结论 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均为该属中首次分离,其中化合物1的体外抗癌活性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5.
蜜环菌菌索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部分理化性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测定纯化蜜环菌菌索多糖(简称Am)组分的部分理化性质,以进一步了解Am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用超滤、醇析法将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菌索的水溶性多糖进行粗提,再经Saphadex G-150柱色谱纯化。结果和结论:Am为均一性组分,其[α]25D为+50°,不含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13.8万,Dische反应呈阳性。水解产物为D-葡萄糖、D-甘露糖、D-半乳糖、D-木糖和半乳糖醛酸。红外光谱分析证明Am的组成单体为吡喃糖,含有乙酰氨基官能团。  相似文献   
76.
赤芍拮抗内毒素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提取分离中药赤芍中拮抗内毒素(LPS)的有效成分并进行药理学活性检测。方法:通过生物传感器,结合常规的中药分离技术,分离提取出赤芍拮抗LPS的有效成分,应用鲎实验和ELISA法检测该有效成分对LPS的中和作用。结果:赤芍中的有效成分与LPS具有较高的结合作用,该结合作用具有较强的中和LPS活性,在体外能够显著抑制由LPS介导小鼠RAW 2 6 4.7细胞释放TNF α。结论:以LPS为靶点,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快速、有效地提取分离赤芍中具有较强的中和LPS活性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77.
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海艳  周春山  杜邵龙 《中草药》2005,36(2):207-210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以白藜芦醇的吸附量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从中筛选树脂,并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白藜芦醇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结果NKA-Ⅱ树脂对白藜芦醇有较好的吸附分离效果,适合于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提纯,经该树脂吸附解吸,饱和吸附量可达31.6mg/g,解吸率达91.7%。结论通过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后,终产品中白藜芦醇的纯度可达31.28%,而上柱前粗提物中白藜芦醇纯度为4.35%。说明采用本法分离纯化虎杖中白藜芦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8.
千层塔内生真菌分离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石玮  罗建平  丁振华  吴洁 《中草药》2005,36(2):281-283
目的从治疗老年痴呆药用植物千层塔中分离内生真菌,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用PDA平板培养基分离菌株,对照真菌鉴定手册,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率、质地、生长培养基颜色变化以及菌丝体和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从千层塔的茎中分离出4株内生真菌,分别属于顶孢霉属、单轴霉属、酵母和青霉属。结论首次从千层塔中分离和鉴定出4株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无瘤接触及杀瘤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我院从 1997-10~ 2 0 0 3 -0 8共施行了胃癌D4根治术 5 2例 ,术中全部严格进行无瘤接触及杀瘤技术的应用。并与同期 44例行D1术式但无严格行无瘤接触及杀瘤技术的胃癌患者作一比较 ,从而了解两者 5年生存率的情况。结果 术后均无明显的并发症 ,全部患者治愈出院 ,D4及D1组两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42 3 %及 18 2 % (P <0 0 5 )。结论 在胃癌D4根治术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无瘤接触及杀瘤技术 ,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对恩施地区2003年3月上、中旬发生的两起流感局部暴发流行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鉴定,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进行抗流感病毒IgG抗体测定。结果证实湖北恩施地区出现的流感局部暴发流行是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分离的B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与2001年香港分离株(B/香港/维多利亚30/2001)和浙江分离株(B/浙江/2/2001)很接近,而与1999年四川分离株(B/四川/397/1999)和2001年上海分离株(B/上海/20/2001)相差甚远。结论湖北省恩施地区2003年3月流感局部暴发流行是由流感病毒B型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