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69篇 |
免费 | 659篇 |
国内免费 | 25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6篇 |
儿科学 | 127篇 |
妇产科学 | 85篇 |
基础医学 | 353篇 |
口腔科学 | 77篇 |
临床医学 | 1304篇 |
内科学 | 552篇 |
皮肤病学 | 49篇 |
神经病学 | 344篇 |
特种医学 | 12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50篇 |
综合类 | 1166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1280篇 |
眼科学 | 111篇 |
药学 | 2587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554篇 |
肿瘤学 | 3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241篇 |
2021年 | 311篇 |
2020年 | 323篇 |
2019年 | 207篇 |
2018年 | 243篇 |
2017年 | 289篇 |
2016年 | 288篇 |
2015年 | 288篇 |
2014年 | 576篇 |
2013年 | 648篇 |
2012年 | 563篇 |
2011年 | 580篇 |
2010年 | 447篇 |
2009年 | 415篇 |
2008年 | 465篇 |
2007年 | 450篇 |
2006年 | 354篇 |
2005年 | 326篇 |
2004年 | 262篇 |
2003年 | 275篇 |
2002年 | 205篇 |
2001年 | 189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116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99篇 |
1994年 | 97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55篇 |
1984年 | 71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43篇 |
1981年 | 36篇 |
1980年 | 32篇 |
1979年 | 25篇 |
1978年 | 26篇 |
1977年 | 27篇 |
1976年 | 29篇 |
1975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Automatic medical image classification is a technique for assigning a medical image to a class among a number of image categories. Due to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 (CBIR).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hierarchical medical image classification method including two levels using a perfect set of various shape and texture features. Furthermore, a tessellation-based spectral feature as well as a directional histogram has been proposed. In each level of the hierarchical classifier, using a new merging scheme and 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 classifiers (merging-based classification), homogenous (semantic) classes are created from overlapping classes in the database. The proposed merging scheme employs three measures to detect the overlapping classes: accuracy, miss-classified ratio, and dissimilarity. The first two measures realize a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the last one realizes an unsupervised clustering technique. In each level, the merging-based classification is applied to a merged class of the previous level and splits it to several classes. This procedure is progressive to achieve more classes.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evaluated on a database consisting of 9100 medical X-ray images of 40 classes. It provides accuracy rate of 90.83% on 25 merged classes in the first level. If the correct class is considered within the best three matches, this value will increase to 97.9%.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用药在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的减少出血量的临床效果。 方法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医疗中心符合标准的初次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并在关闭切口后通过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ml(含氨甲磺酸1 g)。对照组在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但在关闭切口后通过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术后均夹闭引流管闭2 h,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置换后引流量、术前和术后第2、3、5天的血红蛋白含量,术后3 h的凝血指标,术后输血人数,术后3个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人数、有无膝关节感染发生。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的总失血量(t=-5.29,P<0.01)、术后引流量(t=-5.35,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的量都有下降,实验组的血红蛋白的含量术后第2天(t=2.19,P<0.05)、第3天(t=2.07,P<0.05)及第5天(t=2.23,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输血率(1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输血率(27%)(χ2=4.356,P<0.05);置换3 h后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PT(t=2.19,P<0.05)、APTT(t=-0.78,P<0.05)、TT(t=-1.69,P<0.05)及纤维蛋白原(t=-0.82,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3月随访时间内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膝关节感染。 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注射能够显著地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出血量,减缓血红蛋白的降低,减少对输血的需求,同时不增加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4.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ndividualized templates can provide an accurate and reliable computer-assisted system for femoral component placement during hip resurfacing.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45 patients were examined. Using a 3-dimensional computer model of the femur, the drill trajectory for the central pin of the stem was planned. A surface-matched plastic drilling template was created using a rapid prototyping machine. This patient-specific drill guide was intraoperatively positioned on the patient anatomy, the central pin was drilled into the femoral neck,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place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planned central pin alignment was measured. With mean deviation between planned and actual central pin alignment of 1.14° in varus and 4.49° in retroversion, individualized templates were as accurate as conventional computer-assisted hip resurfacing. 相似文献
75.
限制补液策略有利于结直肠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的早期安全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限制补液策略对结直肠癌伴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伴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采用不同补液方案(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的术后首次排气、进食、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伤口感染、吻合口漏、肠梗阻),生化与血常规检查指标(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葡萄糖、尿素氮)。结果限制补液组术后首次排气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常规补液组(P0.05),而2组术后首次进食、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限制补液组的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而2组间吻合口漏及肠梗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与血常规检查指标,术前2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限制补液组葡萄糖水平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其余指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限制补液策略可以降低伴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口服丙泊酚对小鼠的麻醉作用及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11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ED50组(内含5个亚组)及LD50组(内含5个亚组),每亚组及对照组各10只。其中ED50组和LD50组口服不同浓度丙泊酚0.2ml/10g,对照组口服生理盐水0.2ml/10g。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毒性反应和死亡小鼠只数。结果口服丙泊酚ED50为208.33mg/kg,LD50为835.80mg/kg,治疗指数(TI)为4.01,ED50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7.45±0.38)min,作用时间为(77.96±0.87)min。结论小鼠口服丙泊酚可产生有效可逆的镇静、睡眠和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舒芬太尼鼻黏膜给药对胸腔镜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采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舒芬太尼鼻黏膜给药。观察记录患者术后6h、12h、24h、48h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时的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镇痛满意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包括24h),B组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24h后两组活动状态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舒芬太尼鼻黏膜给药可在24h内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针对晚期胃癌患者,观察分别选择FOLFOX6方案以及DCF方案进行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择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2010年1月―2016年1月晚期胃癌患者132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胃癌患者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展开分组。临床对66例观察组患者选择FOLFOX6方案治疗,对66例对照组患者选择DCF方案治疗。观察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45.45%﹚与对照组(42.42%﹚晚期胃癌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5.15%﹚明显优于对照组(4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胃癌患者,临床选择FOLFOX6方案进行治疗,表现出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显著,患者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了解某肿瘤专科医院麻醉性镇痛药物在门诊和住院药房的使用数据,探讨该类药物在某院的临床用药结构及变化趋势,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某院2013至2015年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品种及数量,以限定日剂量(DDD)作为客观指标,对药物销售金额、使用频次、日均费用等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该院麻醉性镇痛药物排序基本稳定,总体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口服类缓释制剂剂型和用量不断增多;住院部门以芬太尼类和口服吗啡缓释制剂为主,门诊部门以口服类吗啡和羟考酮缓释制剂为主;DDDs稳居第一的是盐酸吗啡缓释片(30 mg),垫底的分别是哌替啶和新品种药物氢吗啡酮注射液。结论:该院麻醉镇痛药物品种和剂型可供临床使用的选择较多,严格遵循口服给药原则,以吗啡类为代表的第三阶梯药物成为癌痛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80.
个性化康复模式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康复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除了进行骨科临床治疗外,同时按照手术方式设定术前康复以及术后护理康复程序进行治疗;对照组仅按照骨科临床治疗以及常规术后康复进行.结果 2组分别失访2例.治疗组Harris总分在术后14 d及术后4周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治疗组康复训练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髋关节功能康复达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康复模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有积极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较早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