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3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125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54篇
口腔科学   57篇
临床医学   191篇
内科学   20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5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170篇
综合类   437篇
预防医学   134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797篇
中国医学   156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62.
刘晓颖  范能全 《中国药业》2008,17(12):36-37
目的应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方法通过干扰试验确定样品检测浓度,建立标准曲线并对样品进行细菌内毒素的定量检测。结果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稀释至质量浓度为1mg/mL时,对鲎试剂检查无干扰作用,细菌内毒素的回收率均在50%~200%范围内。结论用动态浊度法测定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3.
内毒素对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腹腔肥大细胞(RPMC),进而探讨内毒素(endotoxin,ET)对RPMC脱颗粒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方法将悬浮培养的RPMC分为5组:①无ET处理组;②0.5μg/mlET处理组;③1μg/mlET处理组;④2μg/mlET处理组;⑤4μg/mlET处理组。37℃孵育2h,收集RPMC上清,荧光法测定RPMC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专性底物α-N-苯甲酰-DL-精氨酸-P-硝基苯胺(BAPNA)测定RPMC培养上清中类胰蛋白酶含量,分析不同浓度ET对RPMC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ET处理组与无ET处理组相比RPMC脱颗粒现象明显;不同浓度ET处理组刺激RPMC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量均高于无ET处理组(P〈0.05),与ET剂量依赖性不明显(P〉0.05),并且给予1μg/mlET处理时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释放量最高。结论ET体外可刺激RPMC脱颗粒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但与ET剂量依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4.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HA型血液灌流器对31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液灌流66次。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清内毒素、细胞因子、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和血常规的变化以及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较。结果血液灌流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明显降低(P<0.01),血清总胆红素、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血液灌流组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减少(P<0.05),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血液灌流能吸附重型肝炎患者血液中胆红素、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是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早、中期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探讨中药青蒿琥酯(artesunate,AR)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损伤状态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待细胞生长至融合状态后分别加入LPS和不同浓度的AR(2.5,5,10,20μg/ml),于37℃、5%CO2条件下共同孵育24h,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细胞核因子κB(NF-κB)mRNA表达的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性介质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 1μg/ml的LPS刺激后,巨噬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上NF-κB的表达及炎症介质NO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加入AR后,随AR浓度的增加逐渐下调LPS升高的(NF-κB)mRNA表达及N0含量,且与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蒿琥酯可明显降低内毒素诱导的巨噬细胞NF-κB的表达,减少NO的分泌可能是其抗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6.
目的:探讨NF-КB的活化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30只体重为230g~260g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三组: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H组)(n=10)、梗阻性黄疸组(obstructivejaundice,OJ组)(n=10)、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脂治疗组(OJ+PDTC组)(n=10)。建立梗阻性黄疸的动物模型,术后3周分批行下腔静脉采血后处死,取胰腺和回肠末段组织。检测血浆内毒素、D-乳酸、TNF—α、IL-6及细菌易位的变化情况,观察各组大鼠回肠黏膜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回肠黏膜NF.KB的活化。结果:OJ组细菌易位、血浆内毒素、D-乳酸、TNF-α、IL-6浓度比SH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J+PDTC组细菌易位、血浆内毒素和D-乳酸浓度比OJ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组回肠黏膜少见NF-КB活化的细胞。而OJ组出现大量核内NF-КB活化,比SH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J+PDTC组NF-КB活化细胞明显少于OJ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F-КB活化在梗阻性黄疸时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中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7.
目的:建立清开灵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结果:清开灵注射液经30倍稀释后,用灵敏度为0.25EU/mL的鲎试剂检查细菌内毒素无干扰因素的影响。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可应用鲎试剂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  相似文献   
168.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大鼠感染不同剂量内毒素对血气、血糖的影响。方法:通过向健康7d(新生组,60只)、18d(幼鼠组,47只)Wistar大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内毒素,制作脓毒症模型,在0、2、4、6、24h5个时点(采血时尚存活的)每个时点8只,断头取混合动、静脉血观察其血气及血糖的动态变化。结果:新生鼠24h出现显著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硷中毒及低氧血症;而幼鼠组酸血症出现的时间较早,且程度较轻,两组差异显著,P<0.05;新生鼠血糖24h最低,而幼鼠组最低点在6h,且改变明显减轻,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日龄的大鼠对不同剂量内毒素的反应不同,年龄越小早期反应越迟钝,后期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9.
荷电微孔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一种由相转化法制备的荷电微孔滤膜及其制备和性能评价。采用的膜材料为聚酰胺和天然多糖。实验表明,该膜带正电荷,可以除去溶液中带负电荷的微量杂质,如细菌内在素和色素等。它属于一种新的过滤介质,在医药、纯水制备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0.
清肝泻火汤对内毒素诱发家兔肝火证的疗效和机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内毒素诱发家兔肝火证模型,观察了清肝泻火汤的疗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具有以下作用:(1)减轻肝火证临床症状,如皮肤温度、饮水量、呼吸、尿量、易怒、心率等明显缓解(P〈0.05或P〈0.01);(2)改善眼部症状,裂隙灯下虹膜充血与房水混浊均显著好转(P〈0.01);(3)减少房水炎性渗出,房水白细胞数与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4)降低血液和房水中炎症介质的浓度(P〈0.01,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