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26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465篇
综合类   177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31.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126例单节段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男67例,女59例;年龄17~75岁,平均(41.0±13.5)岁;L3,49例,L4,576例,L5S141例。按随机数字表中随机数的奇数和偶数随机分为单纯椎间孔镜组和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每组63例。单纯椎间孔镜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注入4 ml生理盐水,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注入1 ml复方倍他米松、1 ml利多卡因和2 ml甲钴胺。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4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JOA评分,按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未见并发症。单纯椎间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分别(4.61±1.25)d、(4.31±0.47)周,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分别为(2.53±0.69)d、(3.14±0.52)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00)。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术后1 d、1周、1个月的VAS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单纯椎间孔镜组(P=0.000)。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单纯椎间孔镜组优39例,良21例,可3例;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优41例,良20例,可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好。术中联合使用硬膜外注射短期内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更加显著,可减少术后住院时间,早日恢复工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2.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0年10月外科治疗的56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4~61(51.15±6.29)岁,C4,58例、C5,613例、C6,76例,行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对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0~65(53.24±5.31)岁,C4,510例、C5,614例、C6,75例,行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并分析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后影像学资料。结果:5...  相似文献   
34.
目的 :阐述新型经椎间孔内镜技术穿刺路径辅助定位器(椎间孔镜定位器)的设计原理与使用方法 ,初步探索其对椎间孔镜手术穿刺的准确性、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研制了新型椎间孔镜定位器,其设计原理主要是利用穿刺目标点始终落在直角圆弧圆心的特点实现导向穿刺。我们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1日~7月10日在我院接受椎间孔镜手术的患者,共纳入54例患者,男23例,女31例。使用椎间孔镜定位器进行穿刺的病例作为A组,使用传统穿刺方法的病例作为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等组间差异。结果:平均穿刺次数A组为1.22±0.57次,B组为5.89±1.91次,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平均透视次数A组为14.15±2.63次,B组为21.96±4.06次,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手术时间A组为81.37±10.62min,B组为90.41±14.37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1)。两组之间均无重大并发症的发生,仅A组发现术后椎间盘残留1例,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313)。结论:新型椎间孔镜定位器可以有效提高椎间孔镜穿刺的准确性,降低透视次数以及有效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开放椎板开窗(Open Discectomy,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对自2007-06-2013-12在本院因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骨骺离断行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MED组、开窗组各26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疗效按Nakai评价标准,分优、良、可、差四级,两组术后优良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切除椎板骨量、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优于椎板开窗组。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基础上,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疗程短,有效防止术后脊柱失稳等优点。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钳取术联合术后不同阶段的腰背肌康复训练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7-01-2012-12,收治65例采用经皮腰椎间盘钳取术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组),于术后3d-1周、术后1周-1个月、1-3个月、3-6个月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不同的腰背肌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后的3、6、12个月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与之前未采用系统腰背肌康复训练的63例患者(对照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3、6个月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6、12个月疗效较3个月虽有逐步提高,但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腰椎间盘钳取术后辅以阶段式腰背肌功能康复训练,可提高老年患者治疗的优良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增强体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TED治疗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腿部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0~140 min,术中出血量25~130 ml。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无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3例1周内复发,2例行PTED返修,1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术后9个月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1.4%。结论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8.
目的评价颈前路减压双插片自稳式融合器(ROI-C)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4-09采用颈前路减压ROI-C植骨融合治疗的3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测量术前术后颈椎曲度、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并以植骨融合率、NDI指数、JOA评分、Odom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4~31个月,平均21.6个月。单节段手术时间75~100 min,平均88 min。双节段手术时间105~125 min,平均113 min。术中出血量70~310 ml,平均195 ml。术后1例出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无切口感染。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NDI指数(t=14.530,P0.001)、JOA评分(t=7.100,P=0.000 1)、椎间隙高度(t=3.620,P=0.000 4)及颈椎曲度(t=7.690,P0.00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标准评定疗效:优2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1.2%。结论颈前路减压ROC-I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创伤小和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并发症少、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39.
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MED治疗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教训. 结果 59例随访4~24个月,平均15个月,按Macnab评定标准,优43例,良14例,可1例,差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优良率96.6%(57/59). 结论 MED是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先治疗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提高手术技巧是MED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保留腰椎黄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 39例,L5/S1 26例)在常规内窥镜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将黄韧带向中线卷曲剥离成上、外、下三面游离的黄韧带瓣,椎间盘切除后再将黄韧带进行复位。结果:6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疗效评定按Nakai标准,优4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2例差者行开放手术翻修术。翻修术中见保留的黄韧带与椎管外疤痕粘连明显,但与椎管内的粘连较轻。结论:内窥镜下保留腰椎黄韧带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降低术后腰椎管外瘢痕向腰椎管内长入,是非常好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