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2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64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536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319篇
内科学   140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89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1566篇
预防医学   905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283篇
  34篇
中国医学   12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s common on college campuse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adverse health outcomes; however, it remains unknown whether experiencing interpersonal violence victimis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ncussi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imat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cluding emotional abuse, physical abuse and sexual assault, and concussions among a large, diverse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We analysed cross-sectional data from the 2018–2019 national (US) Healthy Minds Study (N = 1,478).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violence victimisation (any violence victimisation, emotional abuse, physical abuse and sexual assault) and concussion history (any concussion, diagnosed concussion and undiagnosed concussion), while adjusting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among the overall sample and separately by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Results showed patterns of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interpersonal violence victimisation and concussions among the overall sample and among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Among the overall sample, any interpersonal violence victimisation (adjusted odds ratio [AOR] 1.4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3–1.88), emotional abuse (AOR 1.36, 95% CI 1.06–1.76), physical abuse (AOR 1.61, 95% CI 1.07–2.44) and sexual assault (AOR 2.17, 95% CI 1.44–3.26)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dds of any concussion history. Sexual assault victimisation had the strongest association with any concussion history among male (AOR 1.96, 95% CI 1.04–3.71) and female (AOR 2.96, 95% CI 1.62–5.43) participants. These results expand on prior interpersonal violence and concussion research by showing an association with multiple victimisation measures among a large and diverse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Medical professionals should screen for concuss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o experience emotional abuse, physical abuse and sexual assault to provide appropriate guidance. Information on the symptoms of concussion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campus violence awareness and prevention efforts.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了解四川省某医学院校低年级大学生HIV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控教育措施,提高HIV检测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3月,在四川省泸州市某医学院校对4门选修课共11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自评感染风险、性态度、HIV检测情况、恋爱及性行为经历等。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纳入大一、大二学生862例。6.4%(55/853)的调查对象有过HIV检测史。89.8%(767/854)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在每次高危行为后都主动进行HIV检测。年龄>18岁(OR=1.990,95%CI:1.021~3.878)、自评有HIV感染风险(OR=1.940,95%CI:1.073~3.509)、知道HIV检测可快速实现(OR=2.401,95%CI:1.329~4.337)、发生过性行为(OR=2.591,95%CI:1.208~5.560)是HIV检测的促进因素。结论 应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HIV检测知识和可及性的宣传,同时加强艾滋病防控教育,提高大学生的HIV感染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了解长沙市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的社会网络特征与多性伴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7年9月—2018年3月,在长沙市通过连续样本抽样及滚雪球抽样法招募大学生MSM,并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结果 有效调查214人,共提名800名社交网络成员和430名性网络成员。多性伴MSM占47.6%。社交网络大小、社交网络密度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分别为6(3.75, 6)、0.1(0, 0.5)。性网络大小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为2(2,3),性网络密度为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做过HIV检测(OR=2.688, 95%CI:1.336~5.407)、有偶然性伴 (OR=2.409, 95%CI=1.619~3.583)、社交网络大于5人(OR=2.163, 95%CI=1.093~4.280)、性网络与社交网络重合程度高者(OR=0.624, 95%CI=0.412~0.945),有2个或以上性伴的可能性大。 结论 大学生MSM多性伴行为普遍,且与部分社会网络特征相关,建议通过同伴进行社会网络干预,预防大学生MSM群体中HIV传播。  相似文献   
24.
师资是一所高校最重要的资源 ,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体力量 ,也是一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创造与学术成就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是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其具体措施是完善选人机制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采取得力措施 ,优化教师队伍成才环境 ;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竞争机制 ,实施和完善教师聘任制 ;强化教师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加大投入 ,确保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究大学生社会支持、环境、行为、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大学生生命质量评价简明量表(QOLCS-23),对25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⑴社会支持与环境、行为、心理两两呈显著正向相关;⑵行为在社会支持与环境和大学生心理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所占比例为55.22%;⑶与生活行为相比,时间管理对大学生行为贡献更大(β=0.75,P<0.001)。结论:社会支持与环境可直接预测大学生心理,亦可通过行为间接影响其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重视大学生对社会支持与环境的感受度和满足感,引导大学生构建良好行为,尤其要树立时间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26.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   总被引:241,自引:7,他引:241  
目的:研究分析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分层抽样在北京市选取23所高校,测评了有效样本5220个,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被试中至少有一个SCL0-90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占16.51%,男、女及不同年级学生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这一比例来自农村的学生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水平差于全国常模,但优于国内其他地区大学;女生、二年级学生以及来自县镇和农村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相对较为突出。结论: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主观幸福感现况及二者的关系.方法:根据浙江大学16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对Jourard SM自我表露问卷进行修订,用修订的自我表露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浙江大学的3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信息类别的自我表露评分差异显著(F=50.24,P<0.001),其中品味和兴趣(1.85±0.41)、学习(工作)(1.87±0.43)的自我表露评分均高于态度和看法(1.70±0.32)(t=7.870、8.256)、金钱(1.60±0.41,t=10.517、11.429)、个性(1.70±0.39)、身体(1.71±0.42)(P均<0.001).目标人的主效应显著(有男/女朋友者、无男/女朋友者的自我表露问卷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F=21.14、13.88,P<0.001),信息类别和目标人的交互作用显著(F=76.15,P<0.001).在金钱、身体、学习或工作方面大学生向父母表露多于向男、女性朋友(如金钱上:母亲1.81±0.59、父亲1.73±0.58,男朋友1.42±0.44,女朋友1.40±0.44;F=116.84,P=0.000).女性的表露程度高于男性(1.79±0.31/1.71±0.32,t=2.03,P=0.044).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16,P=0.003).分层回归显示自我表露对预测主观幸福感作出了新的贡献(△R2=0.021,P=0.006).结论:信息类别、目标人、被试性别会影响自我表露的程度,提升表露水平有助于改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8.
艺术大学生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艺术大学生自我产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用幸福感指数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494艺术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①艺术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有显着的独生和性别差异。②艺术大学生的高、低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着的差异和相关。结论自我效能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医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目的 研究医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并对影响睡眠质量的有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以匹慈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为评价工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某医学院1-4年级医学本科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及分布特征。结果 医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5.75%,男生(9.42%)女生(6.34%)间无显著性差异。19.18%的学生有抑郁情绪,男女生分别为10.10%和9.08%(P<0.05),15.75%的学生存在焦虑,并且10.27%的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并存。PSQI总分与SAS、SDS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影响PSQI总分的因素依次为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质量、日间功能、催眠质量、日间功能、催眠药物、睡眠时间。结论 焦虑、抑郁情绪是影响医学生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