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4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64篇
儿科学   197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0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39篇
内科学   52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335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4篇
中国医学   163篇
肿瘤学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 探讨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外周血、骨髓中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绝对细胞数及比例,评估获得性PRCA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与免疫抑制剂疗效.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25例初诊获得性PRCA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其中,5例患者为T细胞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继发PRCA,其余20例为原发性PRCA.研究组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有关获得性PRCA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其他具有贫血表现的疾病;临床资料不全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25例健康个体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受试者纳入标准: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结果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者.排除标准: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及罹患免疫性疾病、肿瘤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两组受试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及骨髓检查;对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的骨髓、外周血中LGL绝对细胞数及比例结果和环孢素A等药物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比例、Th/抑制性T淋巴细胞(Ts)值均低于对照组,Th比例:(36.6土3.8)%比(45.1±2.1)%,Th/Ts值:1.2±0.2比2.2土0.4,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61、12.174,P=0.032、0.021).研究组Ts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5±2.8)%比(20.2±1.9)%,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3.460,P=0.021).两组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相比,分别为(11.3士1.8)%比(10.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344).研究组中,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的Th比例、Th/Ts值均低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Th比例:(36.1±3.7)%比(39.1±6.1)%,Th/Ts值:1.0土0.2比1.2±0.1,但差异却均无统计学意义(t=2.293、2.513,P=0.301、0.297);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的Ts比例则高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分别为(31.0±2.7)%比(28.4±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2,P=0.384);T-LGLL继发PRCA患者的NK细胞比例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相比,分别为(11.3±1.8)%比(11.1%±2.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364).②研究组中,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患者为16例(64%,16/25),其中有2~3颗粗大颗粒的LGL者为10例(40%,10/25);LGL占淋巴细胞总数20%以上者为8例(32%,8/25).研究组中,骨髓有2~3颗粗大颗粒LGL患者为4例(16%,4/25),LGL占淋巴细胞总数20%以上者为3例(12%,3/25).研究组25例获得性PRCA患者外周血检出LGL比例较骨髓中检出比例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5,P=0.003).③治疗后,25例获得性PRCA患者中血常规检查结果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患者为18例,其中4例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亦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另14例患者骨髓检查结果显示红系细胞增生程度仍减低,但较治疗前有所增高.研究组疗效评价结果显示,获得基本治愈的获得性PRCA患者为4例,获得缓解者为14例,获得明显进步者为6例,无效者为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24/25).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治疗后脱离输血,但不同于原发性PRCA患者,其血红蛋白(Hb)水平均未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获得性PRC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导致其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检出LGL对获得性PRCA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环孢素A治疗对于获得性PRCA疗效显著,但对T-LGLL继发PRCA患者的疗效差于原发性PRCA患者.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诱导髓外造血以拯救骨髓造血衰竭的作用。方法:采用60Co-γ+氯霉素(CH)+环磷酰胺(CY)的方法诱导小鼠致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组于诱导再障前6d肌肉内植入重组人-BMP-4(rh-BMP-4),对照组小鼠肌肉内植入琼脂。观察血象、病理形态等变化以及两组再障小鼠的死亡率。同时,给正常小鼠大腿肌肉内植入rh-BMP-4,动态观察植入后局部的形态变化、形成骨及骨髓的形态特点,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以及基质细胞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的表达。结果:正常小鼠在BMP肌肉内植入1周内,在BMP周围有大量间质细胞增殖,2周后才出现软骨化骨和骨小结形成,其骨髓基质细胞的SCF表达明显高于自体骨髓;BMP植入组的再障小鼠,不仅血象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而且死亡率也明显下降,有46.7%存活超过3个月,其血象完全恢复正常,骨髓和脾脏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也恢复正常。对照小鼠除1只存活超过3个月外(占6.7%),其余均死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结论:肌肉内植入BMP-4可诱导髓外造血,其机制可能与BMP-4诱导成年自体肌肉内存在的干细胞向造血分化有关,这一结果将为干细胞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免疫抑制治疗(IST)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86例AA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55例重型AA(SAA)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治疗,131例非重型AA(NSAA)予CsA治疗.治疗前所有患者进行PNH克隆筛查,治疗后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2(18 ~76)个月.结果 SAA组10例(18.9%)患者出现PNH克隆,NSAA组9例(7.4%)出现PNH克隆,前者出现PNH克隆比例高于后者(t=5.041,P=0.025),治疗后SAA组在6、12、18、>24个月时PNH克隆规模大于NSAA组(13.38%比5.67%、14.88%比5.31%、20.00%比5.47%、18.85%比9.08%,P值均<0.05).PNH克隆对2种IST方案疗效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患者予ATG联合CsA或CsA治疗后,均可出现PNH克隆,SAA患者ATG治疗后更明显.IST前后伴PNH克隆不影响IST疗效.  相似文献   
85.
Trichosporon is an ubiquitous yeast that has emerged as 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n the immunocompromised host. We describe a case of invasive trichosporonosis in a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allo‐HSCT) recipient while on caspofungin antifungal prophylaxis. She developed disseminated trichosporonosis in the pre‐engraftment period and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voriconazole. She later developed 2 further episodes of invasive trichosporonosis involving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challenges of managing trichosporonosis in allo‐HSCT recipients and suggests the need for lifelong therapy in some patients.  相似文献   
86.
Commonly known for its critical role in calcium homeostasis and bone mineralization, more recently vitamin D has been implicated in hematological cancer pathogenesis and shows promise as an anti‐cancer therapy. Serum levels of 25(OH)D3, the precursor to the active form of vitamin D, calcitriol, are freque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compared to healthy individuals. This often correlates with worse disease outcome. Furthermore, diseased cells typically highly express the vitamin D receptor, which is required for many of the anti‐cancer effects observed in multiple in vivo and in vitro cancer models. In abnormal hematological cells,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promotes apoptosis, induces differentiation, inhibits proliferation, sensitizes tumor cells to other anti‐cancer therapies, and reduces the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lthough the dosage of vitamin D required to achieve these effects may induce hypercalcemia in humans, analogs and combinatorial treatment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circumvent this side effect. Vitamin D and its analogs are well tolerated in clinical trials, and thus,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use of these agents in the clinic is warranted. Here, we review the current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87.
体外观察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D)不同亚型表达的影响,以探讨IFN-γ造血抑制的机制。用免疫磁珠阳性分选的方法分离脐带血CD34^ 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方法,观察IFN-γ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CFU-GM形成的影响;用半定量RT-PCR检测IFN-γ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cyclinD不同亚型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IFN-γ可以显著抑制脐血CFU-GM的形成,并可以从mRNA水平抑制cyclinD2和CyclinD3亚型的表达。由此得出结论,IFN-γ可以显著抑制cyclinD的表达,这可能是IFN-γ介导造血抑制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88.
为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AMs)CD11a、CD49d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的表达及与临床的关系,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法)测定2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在SSL/C方案治疗前后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粘附分子CD11a和CD49d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发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治疗后骨髓及外周血MNC的CD11a及骨髓MNC的CD49d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升高,外周血MNC的CD49d表达治疗前后无显差异。结论:细胞粘附分子表达降低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中发挥了一定作用,随着病情的缓解粘附分子表达增强,纠正再生障碍性贫血患粘附分子的异常表达,可以改善其骨髓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89.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方法1991至2006年共有12例重型AA(SAA)、4例慢性AA(CAA)患者接受allo-HSCT治疗,回顾性分析植入情况、并发症发生及移植疗效等。结果造血重建14例(87.5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和BPC≥120×10^9/L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4(11~16)天、14(10~33)天;其中6例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2例患者发生慢性局限型GVHD。16例AA患者中未植入死亡1例;移植排斥(GR)3例(18.75%),其中死亡1例、自身造血恢复1例;至随访截止,存活13例(81.25%),中位生存10(0.5~84)个月。结论allo-HSCT是治疗AA的有效方法之一,加强移植前后免疫抑制处理的强度,减少GR、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联合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儿童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2011年我科行联合免疫抑制治疗SAA并发CLS病儿2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病儿分别于连续5d应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结束后38d和1d发生CLS,临床特征有体质量增加、腹围增加、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非感染性腹泻、低清蛋白血症,单纯输注清蛋白无效,以及无明显低血容量性低血压。经糖皮质激素+羟乙基淀粉+呋塞米+清蛋白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均逐渐消失。结论 CLS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SAA过程中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