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5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163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199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576篇
口腔科学   117篇
临床医学   823篇
内科学   1528篇
皮肤病学   47篇
神经病学   328篇
特种医学   234篇
外科学   508篇
综合类   718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130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605篇
  4篇
中国医学   358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278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60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556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86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9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目的本研究旨在以血乳酸水平的检测为中心来探讨深吸气量及血乳酸在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综合评价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价体系,并为其康复锻炼提供参考,以保证患者锻炼强度选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意大利科时迈公司Quark PFT型肺功能仪对患者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包括慢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分钟最大通气量,测:IC(VT+IRV)、FEV1、FVC。应用AVL型血气分析仪测患者LAC、pH、PO2、PCO2。应用PC-60指式脉搏血氧仪对患者步行前后及步行过程中进行监测,以确保试验安全。所有受试对象于静息状态均进行肺功能检测、血气分析和心率、血压检测。并测患者体重、身高,记录联系方式。所有受试对象均行6min步行实验,所有受试对象于6min步行实验后即刻行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心率、血压检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6min步行实验距离、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程度、血乳酸浓度、深吸气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min步行距离与IC正相关,与FEV1无明显相关性,血乳酸浓度与步行距离负相关。结论 IC比FEV1与患者的功能状态有着更好的相关性,血乳酸作为一个局部代谢因素反映了患者的功能状态和代谢能力,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功能锻炼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麻醉前扩容对腰硬联合麻醉产科手术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麻醉前不扩容,麻醉后以6~8 ml/kg.h输入乳酸林格氏液。B组麻醉前30 min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 ml,麻醉后以6~8 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C组麻醉前30 min输入羟乙基淀粉500 ml,麻醉后以6~8 ml/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记录3组产妇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及麻黄素使用率。结果:A组、B组和C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54%、28%和12%,三组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A组(P<0.01)。C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麻黄素使用率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扩容可有效预防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羟乙基淀粉扩容效果要优于乳酸林格氏液。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抗氧化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42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结合饮10%果糖水,饲养6周时,分别随机抽取2只大鼠,取肝脏做HE染色,观察肝细胞病理组织变化。模型组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200 mg·kg-1)、白芍总苷高、低剂量组(200、100 mg·kg-1)。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和肝脏指数;测定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亚氮合成酶(NOS)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和氧化亚氮(NO)含量的变化;测定大鼠血清果糖胺(FMN)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AST和GST活性以及肝脏指数增高(P<0.01);SOD和GSH-PX活性降低(P<0.01),NOS活性增高(P<0.01),MDA、NO、FMN和AGEs含量升高(P<0.01)。药物治疗4周后,明显降低ALT、AST和GST活性以及肝脏指数(P<0.01,P<0.05),提高SOD和GSH-PX活性(P<0.01,P<0.05),并降低NOS活性(P<0.01,P<0.05)以及MDA、NO、FMN和AGEs含量(P<0.01或P<0.05)。结论白芍总苷具有保肝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VF)周期中血清和卵泡液活性氧(ROS)及总抗氧化能力(TAC)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进行IVF助孕的患者共245个周期,分别收集卵泡刺激前基础状态血清和取卵日血清及排卵期卵泡液,检测ROS和TAC,并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基础状态血清ROS值平均为(59.8±54.6)cps,取卵日血清ROS值平均为(77.5±62.3)cp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泡液ROS与取卵日血清ROS、卵泡液TAC与基础状态血清TAC及取卵日TAC均呈正相关(P<0.05)。卵泡液ROS和TAC水平与患者年龄、雌二醇(E2)峰值、获卵数、峰值E2/获卵数及受精率等均无相关性,仅ROS与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呈正相关(r=0.29,P=0.04)。BMI<19 kg/m2组与BMI为23~25 kg/m2组及BMI>25 kg/m2组的患者相比,卵泡液ROS显著降低(P<0.05)。结论排卵期血清ROS较早卵泡期升高,卵泡液ROS与BMI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提高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对病人实施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出院后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程度,以评价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结果]观察组病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后6个月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和12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心率减速力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2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心率减速力值及心率加速力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1 a病死率:心率减速力值≥4.5 ms为1.66%,2.6~4.4 ms为7.50%,≤2.5 ms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急性心肌梗死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均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急性心肌梗死组1 a病死率为0.83%外,余均未死亡。结论: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与深吸气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OPD评估测试(CAT)应用于我国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价值及深吸气量等肺功能指标与生命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62例,均进行功能检查,并进行CAT、SGRQ评分,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CAT的评分与肺功能指标和SGRQ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62例COPD稳定期患者的CAT评分为(20.5±7.4)分,肺功能检查结果中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FEV1%pred)为(43.4±5.8)%,FEV1/FVC为(51.1±12.3)%,深吸气量占预计值%(IC%pred)为(73.2±19.4)%,SGRQ总分为(39.4±19.0)分。CAT与IC%pred、FEV1/FVC、SGRQ总分,均有相关性,CAT与FEV1%pred相关性差。结论 CAT是评价我国COPD生活质量的简易、有效、可行、标准化测量方法。CAT可与IC和FEV1联合作为临床评价COPD患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了解上海市郊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肺功能状况,并探讨肺功能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2010年3月至7月对上海郊区社区2183名40岁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横断面调查。所有参加者均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肺功能等体检及血脂、肝肾功能及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结果 (1)按肺功能指数进行四分位分组,显示该人群随着年龄增加肺功能下降;女性肺功能低于男性;肺功能指数随体重指数、腰臀比增高而下降。从最低四分位组到最高四分位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OMA-IR指数有降低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变化。(2)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肺活量指数、年龄、高密度脂蛋白与HOMA-IR指数呈负相关;腰臀比、舒张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为正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活量指数下降、女性、腰臀比增加、舒张压增高、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身高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上海郊区40岁以上自然人群随着年龄增高肺活量下降,女性低于男性,除性别、腰臀比、舒张压等传统因素之外,肺功能指数下降是影响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9.
The members of the neuropeptide Y (NPY) family are key players in food-intake regulation. In humans this family consists of NPY, peptide YY (PYY) and pancreatic polypeptide (PP) which interact with distinct preference for the four receptors showing very low sequence identity, i.e. Y1, Y2, Y4 and Y5. The binding of similar peptides to these divergent receptors makes them highly interesting for mutagenesis studies. We present here a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study of four amino acid positions in the human Y2 receptor. T3.40 was selected based on sequence alignments both between subtypes and between species and G2.68, L4.60 and Q6.55 also on previous binding studies of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s in the Y1 receptor. The mutated receptors were characterized pharmacologically with the peptide agonists NPY, PYY, PYY(3-36), NPY(13-36) and the non-peptide antagonist BIIE0246. Interestingly, the affinity of NPY and PYY(3-36) increased for the mutants T3.40I and Q6.55A. Increased affinity was also observed for PYY to Q6.55A. PYY(3-36) displayed decreased affinity for G2.68N and L4.60A whereas binding of NPY(13-36) was unaffected by all mutations. The antagonist BIIE0246 showed decreased affinity for T3.40I, L4.60A and Q6.55A. Although all positions investigated were found important for interaction with at least one of the tested ligands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s in hY1 seem to be of greater importance for ligand binding. Furthermore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binding of the agonists and the antagonist differs in their points of interaction. The increase in the binding affinity observed may reflect an indirect effect caused by a conformational change of the receptor. These finding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structural models of the human NPY receptors.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