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92篇
  免费   1774篇
  国内免费   516篇
耳鼻咽喉   47篇
儿科学   292篇
妇产科学   198篇
基础医学   869篇
口腔科学   199篇
临床医学   1976篇
内科学   2530篇
皮肤病学   939篇
神经病学   487篇
特种医学   3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911篇
综合类   1457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234篇
眼科学   218篇
药学   5765篇
  71篇
中国医学   773篇
肿瘤学   787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639篇
  2022年   936篇
  2021年   1293篇
  2020年   1260篇
  2019年   1056篇
  2018年   845篇
  2017年   785篇
  2016年   662篇
  2015年   685篇
  2014年   1235篇
  2013年   1264篇
  2012年   1018篇
  2011年   1048篇
  2010年   916篇
  2009年   669篇
  2008年   610篇
  2007年   556篇
  2006年   412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常见风险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文雯  赵燕  青山 《中国药物警戒》2013,10(6):366-368,372
目的探讨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常见风险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风险控制建议。方法对文献中报道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有关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案例进行检索,按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将仅为操作原因或器械本身质量原因引起的案例予以剔除。结果共收集258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相关的可疑不良事件。其中排在前4位的为电极脱位、起搏器综合征、囊袋感染、囊袋破溃。结论分析心脏起搏器的不良事件特点及提出风险点与风险控制措施,有助于提高临床对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安全性的认识。进而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不良事件,确保此类产品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942.
目的 利用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奥马环素进行药物不良反应(ADR)高危信号挖掘,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奥马环素提供参考。方法 下载2018年第4季度至2023年第2季度共19个季度的数据的FAERS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综合标准法(MHRA)对奥马环素的相关ADR报告数据进行信号挖掘。结果 共获取以奥马环素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R报告1 180例,ROR法和MHRA法获得的奥马环素ADR风险信号基本一致,共获得奥马环素ADR信号35个,以植入物部位外渗和牙齿变色的ADR信号最强,且以胃肠道系统疾病(如恶心呕吐)最为多见,有12个ADR未在奥马环素药品说明书中出现。结论 利用FAERS数据库可对奥马环素的ADR信号进行挖掘与分析,可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3.
目的分析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给予改良VAD化疗方案,对照组30例给予标准的VAD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骨痛患者的情况及M蛋白和浆细胞下降的程度没有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恶心呕吐、感染和一次性高血糖的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水肿的发生比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改良后的VAD化疗方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44.
改良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280例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祝叶 《中国药业》2013,22(9):118-119
目的观察改良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是否可减轻疼痛和减少皮下出血的面积。方法选择重症监护室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患者28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分左右侧分别采用传统注射法和改良法。观察不同注射法的疼痛和出血情况。结果改良注射法致皮下出血比传统注射法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1)。结论改良注射法可有效减轻疼痛和减少皮下瘀斑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45.
946.
药疹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除引起皮肤黏膜损害,还可引起肝、肾、骨髓多系统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特定药物导致的药疹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间的关联性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研究成果已用于临床用药前筛查以预测和避免药疹的发生。本文从临床常见药物导致药疹与HL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人种差异、基因筛查的临床价值及经济效益、HLA基因介导药疹的免疫机制几个方面阐述,以期为个性化精准医疗及药物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7.
任丛丛  贾光伟  梁良  郭菲  张帆 《安徽医药》2023,27(7):1480-1484
目的 探索利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开发主动监测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的方法,并分析DIP的人群特征。方法 利用CHPS制订主动监测方案,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聊城市人民医院入院病人从病历、医嘱、体征、影像学检查中通过关键词检索出报警病例,对其临床症状、治疗药物、体征检查、既往用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后,生成最终监测结果。结果 在纳入研究的36 369病例中,实际使用研究药物的为12 021例,CHPS报警病例2 488例,经人工复核后确定阳性病例52例,CHPS阳性预警率为2.1%(52/2 488),DIP实际发生率为0.43%(52/12 021)。可疑药物有曲美他嗪、利血平、氟桂利嗪、丙戊酸盐、氟哌啶醇、奥氮平、氯氮平、阿普唑仑、多奈哌齐、利培酮。52例阳性病例的年龄为(68.36±12.98)岁,年龄>65岁者共38例(73.08%),女性病人34例(65.38%),既往有缺血性脑病病史者18例(34.62%),双侧肢体阳性症状者40例(76.92%),颅脑CT或MRI检查显示异常者37例(71.15%),11例(21.15%)未停用可...  相似文献   
948.
目的 通过对伊布替尼、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3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对3种BTK抑制剂2004年1月1日—2021年9月30日的不良事件上报数据进行检索。结果 FDA收到的伊布替尼、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不良事件各为49 006,2 056,246份。采用比例失衡法检测,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不良事件信号共计769个,主要集中于感染及侵染类、血液及淋巴系统、心脏器官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血管与淋巴管类等,也挖掘到一些新的不良事件,如败血症、肺出血、指甲疾病、脆甲症、味觉障碍等。伊布替尼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最多,三者各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相关性有所区别。结论 利用OpenFDA数据库对3种BTK抑制剂多维度挖掘分析,提示临床医师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警惕药物不良事件风险,及时对症处理,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49.
郭强  王京华 《肿瘤药学》2023,13(3):276-281
骨髓纤维化(MF)是一种主要以全血细胞减少和(或)增多并伴有髓外造血、脾脏肿大、全身症状等为表现,最终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JAK-STAT)通路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芦可替尼(ruxolitinib)作为首个获得批准上市的JAK抑制剂,可有效缓解全身症状并减少脾肿大,延缓病情进展,降低等位基因负荷,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但同时也会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感染乃至继发恶性肿瘤等不良反应。本文主要介绍芦可替尼在骨髓纤维化治疗中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50.
目的 通过研究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ADR)与其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总结热毒宁注射液ADR发生特点,为减少热毒宁注射液ADR特别是严重ADR的发生提供有益信息。方法 对2017年1月—2022年12月河南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热毒宁注射液相关ADR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ADR风险增加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原患疾病等。使用Apriori算法评价ADR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有效ADR报告1 028例。近2/3的ADR发生于14岁及14岁以下患者中。主要累及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5.54%),其次有全身性损害(15.18%)、胃肠系统损害(11.77%)和神经系统损害(5.25%)。关联规则分析中,根据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值挖掘了多个强关联规则。其中,规则“是否伴随用药=是and年龄段=2~6岁”与“ADR分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置信度最高其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分别为6.42%、81.82%和1.47。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14岁以下人群;2~6岁且伴随用药的儿童尤其需要密切监测皮肤及附件损害类AD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