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7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62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7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135篇
综合类   165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8篇
中国医学   28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四倍体菘蓝毛状根的抗内毒素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从菘蓝的同源四倍体植物诱导出毛状根,并探讨用毛状根代替自然根作为药用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A4菌株感染四倍体菘蓝,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考察诱导所得毛状根的抗内毒素作用。结果:A4菌株能诱导四倍体菘蓝产生毛状根,毛状根具有较强的抗内毒素作用。结论:发根农杆菌诱导四倍体植物产生的毛状根有可能成为传统中药材的一种代用品。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 筛选白藤梨根体外抗肿瘤作用部位并测定总三萜含量。方法 采用RTCA DP实时细胞分析系统研究白藤梨根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筛选其抗肿瘤作用的活性部位;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藤梨根活性部位中总三萜的含量。结果 白藤梨根各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白藤梨根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乙醇部位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0.15,3.8 mg·mL-1,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75,7.6,71 μg·mL-1;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白藤梨根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总三萜含量高达45%。结论 白藤梨根体外抗人肺癌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的主要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其中总三萜为其主要抗肿瘤成分。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植物-土壤反馈对刺五加幼苗根、茎、叶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分别对未种植过刺五加的土壤(1组),连续3年种植刺五加的土壤(2组)和多年种植刺五加的土壤(3组),分别种植刺五加1年生幼苗,并对其根、茎、叶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L-苯丙氨酸,原儿茶酸,刺五加苷B,绿原酸,咖啡酸,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在多年生长刺五加土壤种植,对刺五加幼苗叶和根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茎中绿原酸和刺五加苷E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芦丁和金丝桃苷在多年生刺五加土壤种植的幼苗叶中未检出。在刺五加幼苗的根中,多数次生代谢产物呈现正反馈;在刺五加幼苗的茎中,咖啡酸,刺五加苷E,金丝桃苷,槲皮素呈现负反馈;在刺五加幼苗的叶中多数次生代谢产物呈现正反馈。结论:植物和土壤在刺五加幼苗生长过程不同部位呈现出不同的反馈情况,整体而言,未种植过刺五加的土壤对刺五加幼苗的次生代谢产物更具优势。研究结果为阐述植物-土壤反馈对刺五加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并为人工栽培刺五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5.
目的:为了验证丹参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基因与丹参花色表型的相关性,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紫花丹参99-3株系和一些白花丹参中的F3′5′H基因。方法:本研究通过提取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中的总RNA,再将其反转录得到cDNA,以此c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3′5′H基因全长序列。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状、结构域、系统进化等特点,并预测了该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跨膜区等;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该基因的表达特异性;利用毛状根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该基因的过表达阳性毛状根株系。结果:F3′5′H基因全长1551 bp,编码51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7.4 kDa。该基因在丹参花中高丰度表达。在42份(紫花25份;白花17份)丹参样品中发现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在紫花和白花丹参中呈现与花色相关的稳定变化。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丹参F3′5′H与美女樱的F3′5′H具有较高序列同源性。获得了过表达F3′5′H的毛状根株系。结论:本研究在丹参中克隆到F3′5′H基因,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丹参F3′5′H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6.
赵爱红  杨秀伟 《中草药》2014,45(13):1820-1828
目的 研究兴安白芷Angelica dahurica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兴安白芷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4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欧前胡素(1)、补骨脂素(2)、香柑内酯(3)、β-谷甾醇(4)、欧前胡素(5)、珊瑚菜内酯(6)、花椒毒素(7)、异茴芹素(8)、去氢柳叶白姜花内酯(9)、异氧化前胡素(10)、氧化前胡素(1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伞形花内酯(13)、花椒毒酚(14)、5-羟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15)、对羟基苯乙醇-反式阿魏酰酯(16)、牧草栓翅芹酮(17)、异白当归脑(18)、白芷属素(19)、二氢欧山芹醇(20)、异栓翅芹醇(21)、栓翅芹烯醇(22)、比克白芷素乙醚(23)、新白当归脑(24)、氧化前胡素甲醚(25)、异东莨菪内酯(26)、1’,2’-去氢印枳苷元(27)、当归醇A(28)、当归醇E(29)、叔-O-甲基独活属醇(30)、印枳苷元(31)、兴安白芷醇(8-[(2’R)-2’,3’-二羟基-3’-甲基丁氧基] 香柑醇,32)、水合氧化前胡素(33)、独活属醇(34)、白当归素(35)、当归醇L(36)、当归醇G(37)、反式松柏醛(38)、香草酸(39)、反式阿魏酸(40)。结论 化合物32为新天然产物,命名为兴安白芷醇。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真武汤中附子、芍药不同配伍对大鼠肾脏炎症的干预作用,探讨"少火"、"壮火"的内涵。方法实验选用60只大鼠,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单克隆抗体1-22-3造成大鼠肾小球肾炎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干预方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缬沙坦组、高附低芍组、附芍等量组、低附高芍组。造模成功后持续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2周后处死大鼠,分别观察其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检测血清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附芍等量组、低附高芍组及缬沙坦组皆可显著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细胞外基质扩张,对hs-CRP、TNF-α、IL-6水平亦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附芍等量组效果优于低附高芍组,但仍逊于缬沙坦组,而高附低芍组反而加速疾病进展。结论真武汤附芍不同配伍对肾脏炎症具有抗、促炎效应。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价麦冬须根食用安全性。方法 通过成分分析和卫生学检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食用情况调查等综合分析麦冬须根的食用安全性。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试验、3种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食用情况调查为麦冬产地人群摄入量和不良反应调查。结果 麦冬须根主要成分与麦冬块根相近,卫生学检验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应标准。麦冬须根急性经口毒性评价属实际无毒级;3种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28天经口毒性结果表明,麦冬须根NOAEL为10g/kg·BW。食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麦冬须根食用人群中每人每周摄入量中位数为1.00g,P95为8g,在食用麦冬相关制品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麦冬在国内外均有食用历史且未见不良反应报道。结论 成年人每日摄入麦冬须根3g对其健康造成潜在风险的可能性很低,麦冬须根可作为普通食品原料应用于各类食品。  相似文献   
59.
Summary Existing panel cointegration tests rule out cross‐unit cointegrating relationships, while economic theory and empirical observation argue strongly in favour of their presence. Using an extensive set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 show that both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panel cointegration tests can be substantially oversized in the presence of cross‐unit cointegration. We also propose a test for cross‐unit cointegration that performs well in practice and can be used to decide upon the usefulness of panel methods.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附子中脂类生物碱(脂碱)的溶解性,确定四逆汤中脂碱的来源。方法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分析比较生附子、四逆汤、煎煮后生附子药渣、生附子与半夏共煎液中的生物碱。结果在四逆汤中检测到少量脂碱,在生附子与半夏共煎液中未检测到脂碱,脂碱成为煎煮过生附子中的主要生物碱。结论脂碱在加热条件下也不溶于水,在四逆汤中检测到的脂碱来源于双酯型生物碱的酯交换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