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21篇 |
免费 | 1649篇 |
国内免费 | 40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790篇 |
妇产科学 | 509篇 |
基础医学 | 1349篇 |
口腔科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2359篇 |
内科学 | 1361篇 |
皮肤病学 | 69篇 |
神经病学 | 329篇 |
特种医学 | 40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8963篇 |
综合类 | 3216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244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1682篇 |
14篇 | |
中国医学 | 497篇 |
肿瘤学 | 22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288篇 |
2022年 | 611篇 |
2021年 | 783篇 |
2020年 | 730篇 |
2019年 | 743篇 |
2018年 | 724篇 |
2017年 | 754篇 |
2016年 | 683篇 |
2015年 | 833篇 |
2014年 | 1608篇 |
2013年 | 1515篇 |
2012年 | 1342篇 |
2011年 | 1626篇 |
2010年 | 1248篇 |
2009年 | 1240篇 |
2008年 | 1110篇 |
2007年 | 1133篇 |
2006年 | 1116篇 |
2005年 | 957篇 |
2004年 | 873篇 |
2003年 | 708篇 |
2002年 | 625篇 |
2001年 | 524篇 |
2000年 | 392篇 |
1999年 | 313篇 |
1998年 | 289篇 |
1997年 | 221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83篇 |
1994年 | 188篇 |
1993年 | 130篇 |
1992年 | 128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139篇 |
1989年 | 98篇 |
1988年 | 106篇 |
1987年 | 98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77篇 |
1984年 | 74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61篇 |
1981年 | 50篇 |
1980年 | 46篇 |
1979年 | 46篇 |
1978年 | 46篇 |
1977年 | 29篇 |
1976年 | 32篇 |
1973年 | 2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女性尿道括约肌控尿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广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4):241-243
女性尿道括约肌控尿机制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理的研究经历了长期和曲折的过程,目前认为,女性尿道括约肌是由尿道横纹肌括约肌、尿道平滑肌括约肌和尿道固有膜等结构,共同参与组成的一个构造精细而有序的尿道括约肌复合体或称尿道括约肌系统.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主要与尿道括约肌本身解剖结构和功能缺陷,以及尿道周围附属结构和支撑结构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经膀胱镜电切或电凝治疗膀胱黏膜白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膀胱黏膜一斑忠行随机分成两组,32例行电切术,36例行电凝术。每3个月随访决定是否行下一次治疗。治愈后随访12~36个月。结果:两组一次性治愈率分别为60%和26%,两次和三次性治愈率两组无明显差别。随访期间,两组分别有3例和5例复发。结论:经尿道膀胱镜电切或电凝术是治疗膀胱黏膜白斑有效的治疗疗法,其中电切术一次性治愈率高于电凝术。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筛选膀胱癌预后相关基因,建立膀胱癌预后评分模型。方法:通过UCSC Xena平台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基因型和基因表达量关联数据库(GTEx)中40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和膀胱癌组织RNA测序数据,以及28名健康对照者正常膀胱组织RNA测序数据。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单因素Cox回归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膀胱癌预后相关基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分析得到膀胱癌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共2308个。WGCNA拟合得到6个基因模块,筛选出对膀胱癌预后有显著作用的基因829个。运用单因素Cox回归与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24个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基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训练集数据得到9个作为独立预测因子的基因,分别是 ADCY9、 MAFG_DT、 EMP1、 CAST、 PCOLCE2、 LTBP1、 CSPG4、 NXPH4、 SLC1A6,以此建立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训练集中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3年存活率分别为31.814%和59.821%,测试集中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3年存活率分别为32.745%和68.932%,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7以上。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对膀胱癌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的生存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一种皮瓣转移修复青春期后膀胱外翻耻骨上腹壁缺损的方法.方法: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岛状股前外侧皮瓣,掀起皮瓣后经过皮下隧道将其转移至耻骨上腹壁缺损处.对2例青春期后膀胱外翻患者,均以此法进行治疗,转移皮瓣面积为(9 cm×11 cm)~(10 cm×15 cm).结果:临床治疗2例,转移皮瓣均成活良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青春期后膀胱外翻患者多经历数次手术修复,无局部及邻近组织可利用,岛状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耻骨上腹壁缺损的理想的远位皮瓣. 相似文献
106.
Stephen R. Kraus Junlong Li Rita M. Kristy Amy Lockefeer Hongbo Yang Mo Zhou David R. Walker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22,50(5)
ObjectiveTo understand factors guiding overactive bladder (OAB) therapy selection and experience with combination therapy (antimuscarinics and beta-3 agonists).MethodsCross-sectional surveys of OAB patients and OAB-treating physicians in the USA were conducted. Patients receiving monotherapy with antimuscarinics were categorized by OAB treatment history: monotherapy only; third-line procedures (e.g., onabotulinumtoxinA injections)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third-line therapy only;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only. The patient survey assessed therapy choice drivers and barriers, treatment satisfaction and sociodemographic/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hysician survey assessed drivers of and barriers to OAB treatment choices.ResultsOf 200 patients, 86.5% reported involvement in treatment decision-making; doctor’s recommendation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considered factor (84.4%). Most patients (71%) were unaware of combination therapy. The primary reason why those patients aware of combination therapy had not used it (N = 43/200; 21%) was physician recommendation of other treatments (69.8%). For physicians (N = 50), the most frequently considered factors when prescribing OAB treatment were effectiveness (92.0%) and side effects (84.0%); 70% prescribed combination therapy, primarily for symptom severity (82.9%). The main reasons for not prescribing combination therapy were cost/insurance coverage (80%) and lack of information (53.3%).ConclusionsShared decision-making guided treatment decisions; the main considerations were treatment safety and efficacy.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组,各5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留置尿管和膀胱冲洗,第8天起每天用TDP照射腹部30 min,连续5天。电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于术后第8天-第12天采用电针治疗,穴取三阴交、足三里、外关、水道、归来等。比较2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和住院天数。结果:电针组术后第14天膀胱功能恢复、尿潴留、尿失禁人数分别为51例(51/55)、4例(4/55)、0例,第28天分别为53例(53/55)、2例(2/55)、0例;常规组第14天分别为27例(27/55)、25例(25/55)、3例(3/55),第28天分别为43例(43/55)、11例(11/55)、1例(1/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4天膀胱功能恢复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平均尿流率比较,电针组均优于常规组(P<0.01或P<0.05);电针组术后住院天数为(21.1±3.3)天,常规组为(25.5±3.5)天,电针组明显短于常规组(P<0.01)。结论:电针疗法可以促进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的及早恢复,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有益于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和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09.
邝焕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肠癌术后镇痛期间拔除尿管对患者尿潴留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腹腔镜下结肠癌术后留置镇痛泵的患者46例,其中实验组23例(留置镇痛泵期内拔除尿管),对照组23例(停用镇痛泵后拔除尿管).两组术后尿潴留率、尿路感染率、肺部感染率、伤口感染率及满意率等指标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尿潴留率(8.7%比4.3%)、肺部感染率(4.3%比8.7%)、伤口感染率(4.3%比1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实验组满意率78.3%高于对照组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结肠癌术后留置镇痛泵的患者早期拔除尿管是安全可行的,且能减轻留置尿管引起的不适.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44例膀胱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1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观察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