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9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1篇
  3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比较噻托溴铵干粉吸入剂与异丙托溴铵定量气雾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4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对221例筛选合格的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给予吸入噻托溴铵干粉剂(18μg,每日1次)或异丙托溴铵定量气雾剂(2喷/次,每日4次)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4周,给药前5min,给药后30、60、120及180min分别测定肺功能。结果首要疗效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谷值反应。治疗4周后噻托溴铵组FEV1谷值反应显著优于异丙托溴铵组[(0.063±0.024)L,95%CI为0.016~0.111L,t=2.63,P=0.009],显示噻托溴铵组患者的通气功能得到持续改善;噻托溴铵组的用力肺活量(FVC)谷值反应在治疗4周时较异丙托溴铵组增高(0.133±0.047)L,t=2.83,P=0.005;与基线相比,给药后0~3h平均FEV1的变化(FEV1AUC0~3h)及平均FVC变化(FVCAUC0~3h)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缓解喘息应急药物的使用量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P=0.548)。本研究中噻托溴铵组有12例(10.9%)、异丙托溴铵组有18例(16.2%)发生不良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6,P=0.249)。噻托溴铵的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5例,4.5%),无心血管系统异常和心电图异常报告。结论每日1次吸入噻托溴铵18μg较每日4次异丙托溴铵治疗,对COPD患者具有更强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噻托溴铵耐受性良好,与异丙托溴铵具有相似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2.
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玉海  张焕萍 《国际呼吸杂志》2008,28(21):1329-1332
噻托溴铵是一种新型长效抗胆碱类药物,是目前第一个能每日用药1次的吸人性药物,能高度选择性作用于胆碱M1和M3受体,表现出强大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吸入一次疗效持续24 h以上.临床实验结果表明该药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良好疗效,与其他常用抗胆碱能药物和β2受体激动剂相比较,噻托溴铵可显著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和改善生命质量,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口干.  相似文献   
33.
噻托溴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吸入噻托溴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中度COPD(Ⅱ~Ⅲ级)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噻托溴铵组)(n=20,思力华,Boehinger Ingelheim,18ug,1次/d,早晨给药)和对照组(n=20,按需使用短效抗胆碱能支气管扩张剂),整个观察期为1年,观察2组用药3个月、6个月和1年后肺功能的变化以及StGeorge′s呼吸问卷(SGRQ)等情况,通过6min步行试验(6MWT)观察运动耐力的变化以及随访3~12个月急性加重的例次及住院例次。结果用药3个月后治疗组FEV1、FVC、FEV1/FVC及FEV1占预计值(%)比对照组明显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运动耐力(6MWT)增加,SGRQ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下降,随访3~12个月治疗组急性加重例次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用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后肺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吸入噻托溴胺可以改善稳定期(Ⅱ~Ⅲ级)COPD患者肺功能与运动耐力,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4.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奥替溴铵具有胃肠道解痉作用,国外已广泛用于IBS患者的治疗。目的:评估奥替溴铵治疗IB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临床试验,132例符合RomeⅡ标准的IBS患者服用奥替溴铵40 mg,3次/d共12周(餐前服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腹痛、排便异常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IBS患者经奥替溴铵治疗后,腹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主诉疼痛程度和腹痛频率亦显著降低(P<0.01)。同时患者的排便频率和大便性状显著改善,黏液便显著减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用奥替溴铵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6%。结论:奥替溴铵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缓解IBS症状的药物。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稳定期 COPD 临床可行性分析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稳定期COPD 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噻托溴铵单药组(A 组)50例,阿奇霉素联合噻托溴铵组(B 组)5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验者50名为正常对照组(NS 组)提供血液样本。按照2013版 COPD 诊疗指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 组给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吸入治疗,B 组给予阿奇霉素口服联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吸入治疗。治疗1年后观察各组急性加重住院次数和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呼吸困难评分和 C 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24、48 h 取各组患者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血液中炎症细胞因子 PTX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IL-2、IL-6的含量并与 NS 组进行对比。结果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 A 组比较,B 组1年后发作频率、FEV1%、FEV1/FVC 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反应蛋白和呼吸困难评分 B 组改善高于 A 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 NS 组相比,A、B 组患者 TNF-α、PTX3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治疗后12、24、48 h 的炎症细胞因子 TNF-α、PTX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治疗后 TNF-α和 PTX3逐渐降低并恢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他炎症细胞因子虽有稍微降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奇霉素联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可以改善稳定期 COPD 患者的肺功能和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频率,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降低血液中的 PTX3、TNF-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62例COP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评分和肺功能检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两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肺功能FEV1、FVC、FEV1/FVC%,呼吸困难评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吸入治疗COPD,疗效优于沙美特罗替卡松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37.
Mortality is an important endpoint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trials, although accurately determining cause of death is difficult. In the Understanding the Potential Long-term Impacts on Function with Tiotropium (UPLIFT?) trial, a mortality adjudication committee (MAC) provided systematic, independent and blinded assessment of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of all 981 reported deaths. Here we describe this process of mortality adjudic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revisions introduced to help standardise the adjudication of two areas recognised to pose particular difficulty; firstly, the classification of fatal COPD exacerbations that occur in the setting of pneumonia and secondly, the categorisation of sudden death. In addition MAC determined cause of death was compared with that reported by site investigators (SIs). MAC-assigned causes of death were: respiratory, 35%; cancer, 25%; cardiovascular, 11%; sudden cardiac death, 4.4%; sudden death, 3.4%; other, 8.8%; unknown, 12.4%. Cancer/cardiac deaths were more common in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stage II, respiratory deaths in stages III and IV. Agreement between MAC and SI regarding cause of death was complete (50.2%), incomplete (18.5%) or none (31.3%). The SI classified deaths as cardiac three-fold more frequently than MAC (incidence rate [IR]/100 patient-years 0.797 vs. 0.257), although IR ratios for cardiac deaths for tiotropium vs. control were similar between SI and MAC. Discrepancies between MAC- and SI-adjudicated causes of death are common, especially increased reporting of cardiac deaths by the SI. Future multicentre COPD trials should plan appropriate infrastructure before study initiation to ensure col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fatal events data.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对高海拔慢性肺心病(HACCP)患者气道炎症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128例HACC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2组在抗感染、祛痰、茶碱、氧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噻托溴铵(18μg/次,每日1次)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160μg/4.5μg/次,每日2次);对照组仅给予噻托溴铵吸入,剂量同观察组。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肺功能、动脉血气、诱导痰TNF-α、IL-6、运动耐力测定及BODE指数评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EV1%pred、FEV1/FVC、Pa O2、6MWD[分别为(45.3±6.7)%、(47.8±7.1)%、(51.5±5.8)mm Hg、(421.5±52.8)m和(40.1±6.5)%、(43.4±6.7)%、(47.7±5.4)mm Hg、(378.7±50.4)m]较治疗前[分别为(35.4±6.6)%、(39.3±7.1)%、(42.6±5.5)mm Hg、(342.6±55.5)m和(34.9±6.4)%、(38.6±7.0)%、(42.0±5.5)mm Hg、(340.5±52.4)m]显著升高(均P0.01),Pa CO2、诱导痰TNF-α、IL-6水平、BODE指数[分别为(47.8±5.8)mm Hg、(35.7±6.7)ng/L、(27.5±5.4)ng/L、(4.4±0.8)和(51.2±5.6)mm Hg、(40.3±6.4)ng/L、(31.2±5.6)ng/L、(5.2±0.8)]较治疗前[分别为(56.8±6.1)mm Hg、(48.6±6.6)ng/L、(35.5±6.2)ng/L、(6.1±0.9)和(56.1±5.9)mm Hg、(47.9±6.2)ng/L、(34.9±6.6)ng/L、(6.0±0.8)]显著降低(均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均P0.01)。6MWD与TNF-α、IL-6显著负相关,与FEV1%pred、Pa O2显著正相关(均P0.001);BODE指数与TNF-α、IL-6显著正相关,与FEV1%pred、Pa O2显著负相关(均P0.001)。结论噻托溴铵联合LABA+ICS或单纯噻托溴铵气道吸入均能显著地改善HACCP患者的气道炎症、呼吸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噻托溴铵联合LABA+ICS的疗效优于单纯噻托溴铵。  相似文献   
39.
《胃肠病学》2013,(11):658-662
背景:目前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可用于治疗伴抑郁或焦虑状态的肠易激综合征(IBS)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关于SSRIs治疗无明显情绪障碍IBS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评价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匹维溴铵对无明显情绪障碍、长期反复发作腹泻型IBS(IBS—D)的治疗作用。方法:本临床研究协作组前期关于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匹维溴铵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中,376例患者完成观察。23例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为无明显抑郁、焦虑状态者中,对照组7例(口服匹维溴铵8周),试验组16例(口服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匹维溴铵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和HAMD、HAMA评分以及总有效率。结果:服药1周后起,试验组腹痛、腹泻评分和症状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服药4周后起,试验组HAMD、HAMA评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体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5%对28.6%,P〈0.05)。结论: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匹维溴铵可改善无明显情绪障碍IBS-D患者的核心症状和不良情绪因子,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匹维溴铵。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