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91篇
  免费   913篇
  国内免费   503篇
耳鼻咽喉   923篇
儿科学   464篇
妇产科学   298篇
基础医学   666篇
口腔科学   531篇
临床医学   1238篇
内科学   1356篇
皮肤病学   147篇
神经病学   682篇
特种医学   336篇
外科学   8740篇
综合类   2283篇
预防医学   707篇
眼科学   159篇
药学   959篇
  7篇
中国医学   130篇
肿瘤学   981篇
  2024年   184篇
  2023年   378篇
  2022年   600篇
  2021年   698篇
  2020年   617篇
  2019年   708篇
  2018年   631篇
  2017年   547篇
  2016年   557篇
  2015年   629篇
  2014年   1209篇
  2013年   1121篇
  2012年   1174篇
  2011年   1273篇
  2010年   1235篇
  2009年   1192篇
  2008年   1081篇
  2007年   1106篇
  2006年   898篇
  2005年   802篇
  2004年   652篇
  2003年   504篇
  2002年   439篇
  2001年   386篇
  2000年   279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56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38篇
  1978年   34篇
  1976年   23篇
  1975年   27篇
  1974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岛状皮瓣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岛状皮瓣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45例(45指)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别采用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和指动脉侧方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等5种岛状皮瓣修复。通过术后随访,比较各种皮瓣的治疗效果、治疗优缺点和最佳适应损伤类型。结果45例皮瓣全部成活,植皮区I期愈合。术后1例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和1例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伤口换药后,均成活。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15.7±2.1)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恢复满意,质地柔软,弹性好,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拇指活动、对掌功能及皮肤感觉均恢复良好。结论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和指动脉侧方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是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有效方法,临床治疗各有优点,临床可根据拇指皮肤缺损特点,选择最佳皮瓣治疗。  相似文献   
992.
髁状突肥大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的外科矫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髁状突肥大及其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的外科矫治方法。方法 :本院 1985~ 1998年收治髁状突肥大及其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 42例 ,作者按其是否伴有下颌升枝、体部增长及其它颅面骨增大将其分为 Ⅰ~Ⅳ 型 ,分别采用髁突下升枝后缘\"L\"形截骨术 ,患侧升枝垂直截骨术搭配健侧升枝矢状劈开术、颏摆正术、颧上颌骨改形术等进行矫治。结果 :术后面形改善满意者78.6%,基本满意19.0%;牙合关系恢复良好者76.2%,基本恢复者19.0%。结论 :Ⅰ、Ⅱ型髁状突肥大及其引起的面部非对称性畸形采用髁突下升枝后缘\"L\"形截骨术可获得满意效果 ,Ⅲ、Ⅳ型需同时进行颌骨及其它颅面骨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993.
感觉-运动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探讨感觉运动区占位性病变术前、术中定位方法,并介绍手术操作技巧。方法:本组病例40例,术有均行CT和/或MRI检查。术前、术中应用本文介绍的方法进行定位。术后随访3月,对比术前和术后病人的感觉运动功能及言语功能。结果:本组40例病人,术前有功能受损的共28例(70%),术后这一数字降为20(50%),术前无功能受损的共12例(30%),术后为20例(50%)。结论:感觉运动区占位性病变的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再生手术器械不同清洗方法的质量效果.方法 对1 200件手术器械分超声波机清洗组和传统手工刷洗组,两种清洗法都将手术器械浸泡入40℃多酶清洗液进行清洗.结果 超声波机清洗质量效果明显高于手工刷洗.结论 超声波机清洗速度快,效果好,生产率高.  相似文献   
995.
腓骨长肌移位韧带重建治疗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介绍应用腓骨长肌移位韧带重建方法治疗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方法 对21例陈旧性无骨折的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行同侧腓骨长肌移位韧带重建、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术后10周取出内固定。结果,经2个月到10年的随访,结果是18例优良,2例可,1例差,优良率85.7%。结论 采用本法治疗无骨折的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能明显改善症状,防止创伤性踝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及其转移度、肿瘤长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995年7月至2005年7月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526例,采用SPSS 13.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生存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数量>3个者预后不良; 淋巴结转移度>20 %者预后不良;肿瘤长度分3组(≤5 cm、5 cm<长度<7 cm、>7 cm),各组1、3、5、10年生存率(84.44 %、47.79 %、36.90 %、35.52 %;73.51 %、40.29 %、23.87 %、20.64 %;64.44 %、13.92 %、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数量、转移度及肿瘤长度与预后有重要关系,能反映其预后,建议pTNM分期将淋巴结转移数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逐渐被应用于胃肠肿瘤根治术中.机器人手术具有安全性与可行性,能克服传统腹腔镜手术的许多缺点,在胃肠肿瘤根治术中能清扫足够数目的淋巴结,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较低.但还需长期随访及更多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在肿瘤近、远期方面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两步法扩张通道法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疗肾结石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采用两步法扩张通道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临床资料.结果 145例患者共行两步法扩张通道法建立的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 186次,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建立通道,单通道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124例(85.5%),2通道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13例(9.0%),3通道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8例(5.5%),平均建立通道时间(11.6±5.5)min.结论 两步法扩张通道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具有扩张通道时间短、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9.
三步扩张通道法建立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步扩张通道法建立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1例采用三步扩张通道法建立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41例患者共行三步扩张通道法建立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186次,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建立通道,单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96例(68.1%),2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45例(32.0%),平均建立通道时间12.3±4.8min,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术中术后接受输血患者4例,其中2例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未出现感染性休克病例.结论 三步扩张通道法建立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两种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 2016年 6月至 2018年 6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病例 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5例,观察组对隐股静脉连接部的处理采用经皮高位结扎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高位结扎术。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手术时间( 14.57±4.39)min、术中出血量( 25.00±9.77)mL、切口长度( 3.00±0.94)mm、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1.79%)优于对照组病人的手术时间( 25.00±5.02)min、术中出血量( 50.00±12.56)mL、切口长度( 40.00±5.02)mm、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1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随访 6个月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术较传统开放式高位结扎术在6个月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方法,是一种等效而又微创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经皮高位结扎,随访,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