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10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致病菌耐药性的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9年3月至2004年6月诊断为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所有病例。结果 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主要分布于感染科、血液科和ICU:前三种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阴性菌出现多重耐药且耐药水平增高。结论 感染科、血液科和ICU是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高发科室;革兰阴性菌出现多重耐药且耐药水平增高,应重视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防治,开展常规产酶菌的检测,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晚发型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新生儿一旦感染,病情可以迅速恶化,故早期有效的抗菌素治疗至关重要.该研究的目的 就是通过回顾性地分析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LONS)的病原菌及其药敏,以指导临床早期对可疑LONS患儿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2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NICU收住的具有临床表现以及至少一次血培养阳性的LONS临床特点、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LONS多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院内感染22例,社区感染80例,院内感染组与社区感染组比较,患儿胎龄小,体重轻,发病早(t=2.255、P<0.01,t=8.818、P<0.01,t=7.5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血培养共检出110株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居首(50/103,48.5%),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6/103,15.5%)、金黄色葡萄球菌(9/103,8.7%).社区感染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则为肺炎克雷伯菌.大部分(>80%)的葡萄球菌尤其是CNS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及头孢唑啉耐药,MRSA达66.7%(6/9),但对万古霉素未发现耐药,大部分对利福平亦敏感.几乎所有(15/16)的ESBLS肺炎克雷伯菌具多重耐药性,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喹诺酮类等少数抗菌药物敏感.发现1例对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然而,未发现B组链球菌感染的病例.结论 LONS临床表现非特异性,B组链球菌不是温州地区社区感染LONS的主要致病菌.由于医院和社区抗菌素的滥用,出现越来越多的多重耐药菌.对于可疑败血症患者应常规进行血培养以确定病原菌,并根据最可能的病原菌选用相关抗生素.为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应尽量减少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23.
败血症病原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了解败血症病原菌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液培养,用VITEK-AMS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并采用体外扩散确证试验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结果 221株败血症病原菌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液科和感染科;分离出大肠埃希菌61株、肺炎克雷伯菌26株.其中产ESBLs菌株分别为24株(39.3%)、7株(26.9 0A);ESBLs阳性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明显高于ESBLs阴性株;分离出葡萄球菌属32株.其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20株(62.5%);葡萄球菌属产β-内酰胺酶27株(84.4%);病原菌出现多药耐药且耐药水平增高;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最敏感的药物分别是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结论 ICU、血液科和感染科是败血症的高发科室;败血症病原菌出现多药耐药且耐药水平增高,产ESBLs是革兰阴性菌耐药的主要机制;应重视败血症的防治.常规开展产ESBLs菌株的检测,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4.
Coagulation studies including platelet count,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prothrombin index, and assays of fibrinogen, prothrombin, proaccelerin, antihemophilic globuline and fibrin (ogen)degradation products were carried out in 12 newborn infants afflicted with septicemia. All patients had a decrease of platelet counts. 8 patients showed characteristic signs of DIC. In 3 cases we found marked consumption and in 3 other cases mild forms of DIC. In 2 cases DIC had occurred a few days before we obtained samples. The remaining 4 patients exhibited as a result of endotoxinemia a low platelet count without affecting blood coagulation. The most reliable laboratory findings for the diagnosis of DIC seem to be reduced platelet counts and low levels of fibrinogen and factor V.
Zusammenfassung Bei 12 Neugeborenen mit septischen Infektionen wurden die Thrombocytenzahlen, partielle Thromboplastinzeit, Prothrombinindex, der Fibrinogenspiegel, der Gehalt an Fibrin(ogen)abbauprodukten und die Aktivität von Prothrombin, Proaccelerin und antihämophilem Globulin ermittelt. Erniedrigte Thrombocytenzahlen fanden wir bei allen 12 Patienten. 8 Patienten wiesen charakteristische Zeichen von disseminierter intravasaler Gerinnung (DIC) auf. Bei 3 Patienten fanden wir einen deutlichen Verbrauch und bei 3 anderen Patienten milde Formen von DIC. Bei 2 Fällen hatte DIC wenige Tage vor der Blutentnahme stattgefunden. Die übrigen 4 Patienten entwickelten als Folge der Endotoxinämie Thrombocytopenie ohne Beteiligung des Blutgerinnungssystems. Verläßliche Laboratoriumsergebnisse zur Diagnose von DIC scheinen reduzierte Thrombocytenzahl und niedrige Spiegel von Fibrinogen und Faktor V zu sein.
  相似文献   
25.
26.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新生儿几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观察3组新生儿血清sICAM-1水平。脐血组:34例正常新生儿脐血。对照组:25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组:33例治疗前(入院第1d)及有效治疗后7-18d(出院当天)的败血症新生儿。结果:血清sICAM-1水平3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败血症组治疗前明显增高,治疗后略有下降,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血培养阳性与阳性之间比较,不同程度败血症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sICAM-1测定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指标,但不能评判疗效。  相似文献   
27.
医院感染败血症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993年3月-1999年3月经血或骨髓培养证实的130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与同期随机抽取的130例社会感染败血症进行比较;进行单因素χ^2 检验,对有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住院时间>3周、侵入性操作、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应用细胞毒免疫抑制剂等5项是医院感染败血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有上述危险因素存在的患者要严密监测有无感染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尽量减少插用导尿管及其他插管;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谨慎应用细胞毒免疫抑制剂均可减少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儿童53例败血症病原学分析及细菌耐药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年儿童败血症的病原学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0年11月53例儿童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检出率最高,占47.2%,其中金葡球菌占13.2%,表皮葡萄球菌占22.6%,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检出菌的9.4%、7.5%、7.5%。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达96.0%,其中金葡球菌高达100.0%,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80.0%,绝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对环丙沙星及万古霉素敏感,已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表皮葡萄球菌菌株。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环丙沙星、亚胺培南敏感。结论:重视儿科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对其耐药性监测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胞耐药现象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9.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epticemia rarely occurs in non-immunocompromised adults. We present a case of septic shock followingPseudomonas aeruginosa pneumonia in a previously healthy 48-year-old woman. The onset was sudden, with back pain, pyrexia and shock. Chest radiographs revealed pneumonia, and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identified from blood and sputum cultures. Therapy with dopamine, piperacillin and fluid replacement led to a prompt recovery. Laboratory tests failed to reveal any immunological deficits. Including this case, only five cases ofPseudomonas aeruginosa septicemia in patients though to be non-immunocompromised have been reported. Two remarkable features of this type ofPseudomonas infection are apparent: i) it commonly develops from pneumonia and ii) it has a better prognosis than that in immunocompromised hosts.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头孢地嗪(CDZ)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观察研究方法,把11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随机分为CDZ组(43例)和对照(CG)组,CDZ组抗生素首选CDZ50mg·kg-1·d-1,q12h;CG组随机选用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选用复方抗生素者为CG1组(33例),选用单方者为CG2组(36例)。统计分析首选抗生素5d内换药率及各组间预后的差异。结果112例患儿首选抗生素共6种,5d内换药率CDZ组为12%,其他5种抗生素为36%~66%,首选抗生素的换药率和最终治疗的有效率呈负相关(r=-0.888,P<0.05)。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DZ临床疗效好,可作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