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1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54篇
  2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对感染后咳嗽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9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予以舒利迭吸入剂250μg吸入,2次/d;B组予以舒利迭100μg吸入,2次/d;C组予以右美沙芬混悬液10ml,3次/d。疗程均为10d。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根据咳嗽症状积分表及视觉模拟评分体系进行评分,比较三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舒利迭治疗组(A、B组)疗效高于对照组(C组)而A组的优势更为明显(P〈0.05)。舒利迭治疗组不良反应少而轻微,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利迭(50/250μg)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好而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与噻托溴铵联合应用对重度、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呼吸科门诊就诊的80例稳定期重度极重度COPD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两组,一组单用沙美特罗替卡松(SF组),一组联合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和噻托溴铵(联合组),共治疗12个月。分别于用药后1、3、6和12个月测定患者肺功能(FEV1、FVC、IC),6分钟步行试验,圣乔治问卷,急性加重次数,急性加重出现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肺功能指标(FEV1、FVC、IC)、6分钟步行试验及圣乔治问卷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联合组急性加重次数较SF组明显减少(P〈0.05),且急性加重出现的时间推迟(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与噻托溴铵联合应用于重度、极重度COPD患者能进一步改善肺功能、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入选的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舒利迭,50/500μg,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噻托溴铵(思力华,18μg/粒,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为(7.2±2.3)分,对照组为(4.0±1.6)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4.
林朝章 《医学综述》2012,(18):3105-3106
目的探讨异丙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联合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给予异丙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联合吸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呼吸问卷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和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联合吸入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5.
宋文涛  薛春明 《河北医学》2008,14(11):1341-1343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方法:38例患儿,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50μg/100μg/次,每日2次.观察治疗前、治疗1月、3月的呼气峰流速值(PEF)及其占个人预计值的百分比;记录治疗第1月、3月时按需使用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的天数;记录治疗前后病人的主观感受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前患儿PEF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与治疗1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月与治疗前及治疗1月时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月按需使用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的天数与第3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月后病人主观感受明显好转占89.5%,无加重及恶化病人.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治疗儿童中重度哮喘,能够有效控制症状,减少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使用,显著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的影响。方法:选择236例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分析护理干预前后患者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使用的认同率、正确操作率以及出错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对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使用的认同率、正确操作率明显提高(P<0.05),出错的人数较护理干预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重要性的认识,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7.
卢冬梅  马俊鹏  杨晓红 《医学综述》2010,16(15):2377-2379
目的探讨联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50/500μg)治疗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中重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500μg),每次1吸,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茶碱缓释剂,每12小时口服1次,每次0.2g,治疗3个月,痰液黏稠时加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液10mL,每日3次口服。根据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方法对临床症状问卷及体征检查评分,并评估肺功能变化。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500μg)能改善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88.
朱莉英  龚正华 《吉林医学》2006,27(9):1041-1041,1043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剂(商品名:舒利迭,葛兰素史克公司出品)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剂50/250"g每日2次吸入,对照组采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商品名:辅舒酮,葛兰素史克公司出品)250"g每日2次吸入,治疗第4、8周两次评价患者哮喘症状和疗效。结果:在治疗第4、8周,治疗组哮喘症状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结论:舒利迭为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混合吸入剂,是控制哮喘的一个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清咳平喘颗粒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治疗热伤肺络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哈尔滨市中医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100例热伤肺络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1吸(泡)/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水冲服清咳平喘颗粒,10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指标和血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哮鸣音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哮鸣音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最大呼气流速(PEF)、FEV1/FVC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FEVl、PEF、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90.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 long-acting inhaled β 2-agonist, salmeterol (SM), compared to a short-acting inhaled β 2-agonist, salbutamol (or albuterol, SB), on the occurrence of morning dip (MD) in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an acute severe asthma attack (ASA). Design: Prospective study Setting: 18-bed,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 Patients: 19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n ASA. Interventions: Serial measurements of the 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R), arterial blood gases, vital capacity a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were performed from admission. All patients were first treated with i. v. methyl prednisolone and i. v. SB. Once the PEFR was stable and > 35 % of predicted value, i. v. SB was stopped while i. v. steroids were maintained, and patients were randomised to either inhaled SB (9 patients, 400 μg every 4 h) or inhaled SM (10 patients, 100 μg every 12 h). Results: The mean admission PEFR was 26.1 ± 11.7 % of the predicted value and was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D was more frequent with SB (6/9 patients) than with SM (4/10). The severity of MD, expressed in l/min fall in PEFR, was higher in SB than in SM (106 ± 25 vs 55 ± 37; p < 0.05). Discussion: MD is frequent in ASA. In ASA, SM appears to reduce the frequency and the severity of MD more than SB. 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observation, particularly a lowering of mortality and a shortening of the ICU stay, remain to be investigated. Received: 27 March 1997 Accepted: 24 September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