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14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4篇 |
儿科学 | 11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172篇 |
口腔科学 | 99篇 |
临床医学 | 114篇 |
内科学 | 103篇 |
皮肤病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54篇 |
特种医学 | 95篇 |
外科学 | 1055篇 |
综合类 | 413篇 |
预防医学 | 110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14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7篇 |
肿瘤学 | 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40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47篇 |
2011年 | 206篇 |
2010年 | 135篇 |
2009年 | 136篇 |
2008年 | 144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40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面积闭合性皮肤潜行剥脱伤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面积闭合性皮肤潜行剥脱伤 (CIDI)的处理方法。方法 1987年 9月~ 1999年 10月收治 CIDI共 18例 ,其中大腿 7例 ,小腿 6例 ,骨盆区 5例。面积最小为 15 cm× 12 cm,最大为 38cm× 2 5 cm。急诊时根据不同伤情度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处理 :多切口置管负压引流加压包扎 5例 ;非切取式去脂皮片开窗回植 8例 ,游离植皮及岛状肌皮瓣移位各 5例 ;骨与关节损伤固定和修复 11例 ;主干血管修复 4例。结果 非切取式去脂皮片开窗回植 7例全部成活 ,1例 5 cm× 2 cm坏死区植皮愈合。植皮及肌皮瓣移位全部成活 ,骨折均愈合。随访 6个月~ 3年 ,除截肢 1例外 ,余修复肢体外形及功能均接近正常。结论 准确判断伤情度 ,注重 CIDI与深部组织损伤处理并重原则和恰当应用组织修复方法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2.
组织瓣在四肢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回顾总结带血管蒂皮瓣、复合组织瓣在四肢创伤性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1991年 10月~ 2 0 0 0年 12月 ,采用 14种皮瓣及复合组织瓣对 6 7例四肢创伤性组织缺损分别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及局部带蒂移位或交叉转移进行修复。结果 游离移植成活 4 0例 ,带蒂移位成活 2 6例 ;伤肢功能及外形满意 5 3例 ;骨瓣及骨皮瓣全部愈合 ;吻合神经的肌皮瓣均恢复 2~ 3级肌力。结论 应用带血管蒂皮瓣、复合组织瓣修复四肢创伤性组织缺损时 ,应注意根据缺损的部位、大小、层次或深浅等情况选择不同的组织瓣及移植方法进行修复 ,正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处理以提高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因鼻小柱过短所致鼻尖低平畸形的矫治方法.方法 对8例鼻尖低平伴鼻小柱过短者,采用鼻小柱切口,首先应用肋软骨或Medpor行支撑杆移植矫正撑起鼻尖,鼻小柱切口的继发创面采用耳垂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 8例游离移植的耳垂复合组织均成活良好,随访1~2年形态满意,色泽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差别,供区无明显继发畸形.结论 应用耳垂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鼻小柱过短畸形,不仅适用于外伤性缺损修复,而且也适用于鼻部的美容性修复,是一种患者容易接受、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好、供区无后遗明显继发畸形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84.
MEBO包扎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EBO包扎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效果。方法:选择同期住院病人,外用MEBO后,采用油纱覆盖,多层纱布进行包扎治疗。结果:21例烧伤后残余创面均于二周愈合。随访13例,愈后无复发,创面平整,未见瘢痕增生。结论:MEBO包扎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疗程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5.
联合肩胛/肩胛旁分叶皮瓣修复严重颌颈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联合肩胛/肩胛旁分叶皮瓣显微修复严重颌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并重建颈部三维活动功能及轮廓外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1月,收治9例严重颌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年龄9~32岁。病程2~18年。瘢痕挛缩程度为3~4度。行瘢痕切除,对颈部挛缩组织松解复位所致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联合肩胛/肩胛旁分叶皮瓣进行解剖分区的显微修复。分叶皮瓣范围最大分叶皮瓣为20cm×8cm~20cm×11cm,最小分叶皮瓣为15cm×4cm~15cm×6cm。结果9例患者有8例分叶皮瓣成活,1例肩胛皮瓣远端发紫,经换药加压包扎后成活。其中8例术后获3~9个月随访,畸形无复发,颌颈角恢复至90~105°;3例行二期皮瓣臃肿修整手术。患者对术后颌颈部外观和功能均满意。结论对于严重颌颈部瘢痕挛缩畸形,联合肩胛/肩胛旁分叶皮瓣可提供足够的组织覆盖,有可靠的血管蒂,对于重建颌颈部功能和外形,是一种较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探究人文医疗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联合阴道后壁修补术治疗老年子宫脱垂合并肠疝(阴道后壁膨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天长市中医院收治子宫脱垂合并肠疝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入选病例均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联合阴道后壁修补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文医疗护理。对比2组患者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心理弹性量表-简表(RS-14)、护理服务满意度、皮质醇(Cor)、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结果护理前,2组CPSS、SDS、SAS及RS-14评分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 d后,2组CPSS、SDS、SAS及RS-14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6.67%)较对照组高(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时2组患者的Cor、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医疗应用于子宫脱垂合并肠疝患者护理中,能够改善其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减少手术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8.
Injury to the distal biceps occurs in certain high risk groups. Anatomical continuity of the lacertus fibrosus has bearing on the extent of retraction of the torn tendon stump. The objective of clinical and imaging evaluation is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endinosis, partial tear, acute complete tear and chronic complete tear. A complete tear of the distal biceps tendon can be diagnosed clinically with the Hook test. The traditional Hook test and the resisted Hook test are useful clinical tests. Though x-rays are routinely done, MRI remains the investigation of choice. Non-operative treatment has a role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partial tear or patients with complete tear who have low functional demands. Operative treatment is the recommended treatment for complete tear of the distal bicep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functional outcom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OF)中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解剖特点,对其分类方法和外科修补方法给予再评价。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1月到2006年6月100例TOF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年龄2个月~13岁,体重5~38kg,脉搏血氧饱和度57%~92%、红细胞压积0.34~0.74;Nakata指数90~210mm^2/m^2,McGoon比值0.8~2.0。术中分析VSD的临床解剖结构。结果71例有三尖瓣与动脉瓣的纤维连接,19例缺损后下缘为肌性,10例为肺动脉瓣下型VSD。无Ⅲ°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2例,后均转为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2例;3例后下缘残留细束样分流(小于0.2cm)的患者未处理,随访6个月后愈合。结论将TOF中的VSD分为膜部对位不良型、肌性对位不良型和肺动脉瓣下型,能更好地、精确地修补缺损。 相似文献
90.
This subject has been well covered in recent years. Yet it seems appropriate to search for major advances in hernia methodology
during the last 100 years. Eduardo Bassini is credited with pioneering the modern era. His "triple layer" repair was corrupted
through the years and, as a result, he did not receive sufficient credit for his attention to the posterior inguinal wall.
Chester McVay, renowned surgeon-anatomist,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Cooper's ligament and the posterior inguinal wall. Surgeons
from the Universities of Washington and Illinois perfected approaches to the posterior inguinal wall. Thus, these investigators
paved the way for several effective posterior hernia operations. The name of Usher will forever be remembered in terms of
practical prosthetic mesh (polypropylene). This material, as well as oth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ddition to the surgeon's
armamentarium. Rene Stoppa reminded us of the Pascal principle and clearly demonstrated how giant prostheses can remain in
the preperitoneal space without the need for sutures. Tension-free operations, plug techniques, and laparoscopic hernia methodology
must await further analysis.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