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3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70篇
耳鼻咽喉   37篇
儿科学   129篇
妇产科学   99篇
基础医学   1229篇
口腔科学   69篇
临床医学   1929篇
内科学   534篇
皮肤病学   102篇
神经病学   923篇
特种医学   123篇
外科学   350篇
综合类   191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293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806篇
  14篇
中国医学   240篇
肿瘤学   11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266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339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280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829篇
  2013年   853篇
  2012年   859篇
  2011年   827篇
  2010年   684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513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琼  冯慧霞  梁燕  黄广利  尹莉  彭红江 《西部医学》2014,(12):1719-1721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心理支持需求程度.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7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53例骨盆骨折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同时将53名同龄健康人设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对象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支持需求程度进行评估,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支持需求程度.结果 观察组Zung自评量表评分及阳性率、心理支持需求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且<50岁者及文化程度较低者均高于其他年龄及文化程度较高者,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心理状况相对较差,其心理支持需求程度也较高,且受年龄及文化程度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应针对年龄及文化程度的差异进行针对性地干预.  相似文献   
32.
叶思菁 《医学美学美容》2024,33(11):184-187
口腔颌面部的外伤及恶性肿瘤等疾病会导致面部组织的缺损,对患者的美观度及功能等产生一定 的影响。组织瓣修复在改善患者口腔颌面部缺损以及外观上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但其手术治疗效果与术 后护理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对组织瓣移植进行概述,并对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护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肾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并对其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24 h,1、3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化验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出院3个月时病情监测、并发症、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80分者比例优于出院1个月时,出院1个月时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出院24 h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出院24 h,1、3个月时患者的肌酐、尿素氮、尿量、收缩压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59、2.756、9.672、3.678,均P<0.05);而出院24h,1、3个月时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出院24 h,1、3个月健康知识掌握、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总分等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及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患者的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探讨伏隔核定向毁损术戒毒对智力、记忆、人格特征及焦虑情绪的影响,评价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adultintelligencescale-revisedinChina,WAIS-RC)和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memoryscale,WMS)、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MMPI),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theCattell16personalityfactor,16PF)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lyscale,HAMA)对2000年7月至2004年11月272名接受手术的药物依赖、成瘾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测评比较。结果术后1个月及3个月WAIS-RC及WMS测评结果与术前比较,未发现手术对智力、记忆有不良影响,且智商和记忆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VIQ,PIQ,MQ改善显著(P<0.01),而FIQ改善不显著(P>0.01);MMPI测评术后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的有疑病、抑郁、癔病、心理病态,评分显著增加并有显著差异(P<0.01)的有偏执、精神分裂、轻躁狂;术后16PF测评显示,志愿者手术后的人格的多种因素无显著改变,只有H、L、O、Q2和适应焦虑分增高;HAMA测评结果显示,术后躯体性焦虑分数、精神性焦虑分数及焦虑总分均比术前显著降低(P<0.001)。结论定向伏隔核毁损术对志愿者的智力和记忆水平无明显不良影响,部分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对志愿者的人格特征总体影响不显著,但可能对其中的部分个性特征如独立性、敢为性、忧虑性、怀疑性等构成一定影响。手术可使志愿者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伏隔核定向毁损术戒毒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估心理干预对女童阴部外伤患儿家长情绪反应的疗效。方法:对42例女童阴部外伤家长的情绪反应进行观察评估,并针对其出现的情绪反应进行心理干预。结果:42例家长的心理反应以激动愤怒型最多(76.2%),心理干预有效率为95.2%。结论:女童阴部外伤后家长的心理反应较为剧烈,心理干预是减轻家长心理反应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6.
麻醉医师在实施麻醉术前,通过探访将对患者的病理状况及生理机能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不仅有利于麻醉方案的确定,也对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便于维护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通过对患者进行的心理疏导,消除了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使得患者能积极配合,从而大大有利于麻醉术的顺利进行。而通过手术后的随访,能及时解除患者的疑虑,并能了解实施的镇痛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心理因素对血液透析病人的影响及探寻心理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调查50例血液透析病人,衡量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结果 5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女性21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有16例,男性29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有27例,男女发生抑郁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龄<2年有16人,>3年有34人,SDS得分经t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的心理问题,不良的情绪将引发免疫力的下降,直接影响透析效果,因此,做好其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颅脑损伤后长期头痛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78例颅脑损伤后长期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七叶神安片、谷维素等),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米替林口服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每周2次,每次30-40min,共8周。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两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阿米替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颅脑损伤后长期头痛有效,药物与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模式对颅脑损伤后长期头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9.
40.
Background: This prospective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whether cognitive-behavioural group treatment accompanying medical standard care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ethods: Twenty-eight outpatients with Crohn disease or ulcerative colitis completed the treatment programm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consisting of 12 weekly sessions was conducted in a group setting. Medical and psychometric assessments were tak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3-month pretreatment waiting period, at pretreatment, at post-treatment and at the 3, 6 and 9-month follow-ups. Results: During baseline, no change was observed i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Disease-related worries and concern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pretreatment to the follow-ups. The disease groups differed in the decline of concerns between pre- and post-treatment, with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concerns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but not Crohn disease. This difference did not occur at the follow-ups, indicating long-term improvement for both disease groups. Depressive coping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women and remained stable at the follow-ups, whereas depressive coping did not change in men. The same gender difference was found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Conclusions: The exploratory findings suggest that psychological group treatment for outpatients is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he short- and long-term reduc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or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However, the revealed gender differences on coping and depression might indicate the necessity to consider gender-specific aspect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hen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