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9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6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172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425篇
中国医学   64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12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13篇
  1970年   4篇
  1969年   5篇
  196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1.
目的 对注射用比阿培南聚合物进行定量检查,采用HPLC-TOF-MS法鉴别其聚合物.方法 用Century SIL C18 BDS (250 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A为乙腈,B为0.01 mol·L-1碳酸氢铵溶液,洗脱程序:0~27 min,99%~70%B; 27~40 min,70%B,流速为1 mL·min-1,柱温(30±0.15)℃,检测波长220hm.采用自身对照法测定比阿培南聚合物的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鉴定聚合物杂质.结果 自身对照法能准确测定比阿培南中聚合物含量,用液质联鉴定出含有2种聚合物.结论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技术能对比阿培南聚合物杂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简易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92.
香豆素类化合物药理和毒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豆素类化合物是自然界重要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存在于不同种属的植物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实验研究发现香豆素具有抗HIV、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抗凝血和淋巴管性水肿的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香豆素类化合物在啮齿类动物中存在着明显的毒性作用,且具有种属和位点特异性,这与其代谢途径和CYP2A6酶的多态性有关。另外,毒性作用还与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密切相关,口服和高剂量给药更容易产生毒性反应。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在药理和毒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MI)后浦肯野纤维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方法:MI组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MI模型,2d后取出左心室假腱索(n=30)置于模拟缺血缓冲液中用玻璃微电极测定动作电位90%复极时间(APD90)和有效不应期(ERP),并观察后除极(AD)和其他电生理现象。对照组不结扎冠状动脉直接取出左心室假腱索(n=30)置于正常Tyrode’s液中观测上述指标。结果:慢频率刺激时,MI组APD90明显短于对照组[心动周期(CL)=800ms,(247.4±20.5)ms比(284.6±13.4)ms,P<0.05;CL=500ms,(246.7±15.3)ms比(268.4±17.8)ms,P<0.05]。MI组ERP明显短于对照组[(207.1±18.3)ms比(232.3±17.6)ms,P<0.05]。CL=200ms和300ms时,MI组27根假腱索观察到迟后除极(DAD);CL=200ms,MI组30根假腱索均出现动作电位(AP)交替现象。Ryanodine全面抑制MI组假腱索的DAD和AP交替现象。结论:MI后假腱索DAD和AP交替现象与浦肯野细胞钙调控异常有关,且可能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家兔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钠电流(INa)的影响,阐明利多卡因引起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电不均一性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家兔单个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INa在应用利多卡因前后变化。结果:在电流钳制下,对照组中的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上记录动作电位都具有典型的0至4期的形态,2相平台期有心外膜心肌细胞特有的穹窿样凸起;但在利多卡因组,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均明显地失去2相平台期穹窿样凸起和高度,右室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失去2相平台期立即复极,形似三角形,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APA)和复极化50%和90%(APD50和APD90)均明显减少(P<0.05),且右室心外膜心肌细胞的APA和APD50以及APD90受利多卡因影响后减小最为严重(P<0.05或0.01)。通过电压钳制方式,利多卡因使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的INa在各个指令电位下明显减小,而且右室心外膜心肌细胞INa减小的幅度要显著强于左室心外膜心肌细胞INa的减小幅度,当钳制电压为-20mV时,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的INa分别由(62.1±4.5)和(54.2±2.9)减小为(40.8±3.2)和(26.5±2.1)(P<0.05或0.01)。利多卡因还使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INa的I-V曲线明显上抬,尤其是使右室心外膜心肌细胞INa的I-V曲线处在其他曲线最上面,同时引起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的INa电流密度的最大峰值由-20mV略向右偏为-10mV。结论:利多卡因可以引起左、右心室心外膜心肌细胞电不均一性,其可能原因是利多卡因对右室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INa的影响程度明显强于左室相同情况。  相似文献   
95.
目的:检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族M7(TRPM7)的mRNA及蛋白水平,探讨TRPM7与房颤心房纤维化的关系.方法:19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于换瓣术中获取约200 mg的右心房肌组织,分为窦律(SR)组9例和房颤(AF)组10例.HE病理染色观察心肌细胞横截面积,Masson染色及心肌纤维化标志物观察心房纤维化,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PCR测定心房肌组织中TRPM7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与SR组比较,心肌细胞横截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心肌纤维化标志物CTGF、Collagen Ⅰ和CollagenⅢ的mRNA水平、TRPM7的mRNA及蛋白水平在AF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心肌组织中TRPM7的表达增加,可能通过促心房纤维化,参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水合氯醛和苯磺酸阿曲库铵对大鼠坐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n=10):水合氯醛组(C组)和水合氯醛复合苯磺酸阿曲库铵组(CA组)。2组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350 mg·kg-1麻醉,给予水合氯醛后8 min时CA组腹腔注射苯磺酸阿曲库铵2.5μg·kg-1。于给予水合氯醛8 min时刺激坐骨神经,记录其所支配的腓肠肌的CMAP。刺激强度为0.50 v、0.55 v、0.60 v,波宽0.05 ms,频率10 Hz,每隔5 min重复上述刺激。结果:与8 min时比较,0.50 v,0.55 v,0.60 v强度下C组CMAP的峰峰值及潜伏期均无明显变化(P>0.05);CA组与8 min时比较,0.50,0.55及0.60 v强度下23~43 min时的CMAP峰峰值降低(P<0.05或0.01),0.50 v强度下38 min的CMAP潜伏期延长(P<0.05),0.55 v,0.60 v强度下,23~43 min的CMAP潜伏期延长(P<0.05或0.01)。结论:水合氯醛对大鼠坐骨神经CMAP无明显影响;而复合肌松药苯磺酸阿曲库铵后对CMAP有一过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确证硫普罗宁注射液中2个较大杂质的结构。方法:利用HPLC和LC-MS等方法确证结构。结果:确证两未知杂质结构为:2-巯基丙酸和N-(2-氯丙酰基)-甘氨酸。结论:2个杂质的结构确定,为硫普罗宁生产工艺的改进及选择合适的运输、储存条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8.
HPLC法测定比阿培南二聚物方法研究及其降解途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了测定比阿培南二聚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考察二聚物的降解途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0.05%三氟乙酸溶液-乙腈(92∶8),检测波长为318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比阿培南溶液浓度在0.000 2~0.076 8 mg.mL-1范围内,溶液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1.000)。比阿培南二聚物A和二聚物B测定结果的重复性良好,RSD(n=6)分别为2.5%和0.8%。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以用于比阿培南中二聚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奥美沙坦酯有关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奥美沙坦酯中有关物质进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LiChrospher C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醋酸铵缓冲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对奥美沙坦酯有关物质进行分离;采用LC-MS/MS电喷雾正离子化测定各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检测到奥美沙坦酯粗品中11个有关物质,并推测出它们的化学结构均为奥美沙坦母核结构未发生变化的不同取代咪唑和四氮唑联苯衍生物。结论: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有效地用于药物中有关物质的鉴定,奥美沙坦酯有关物质研究可为其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
Impaired inhibitory processing has been implicated in clinical expressions of impulsivity, but it is unknown whether the same deficit underlies the personality trait in healthy, non-clinical populations.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performance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during a stop-signal task in non-clinical adults who scored in the top ("Low" n=20) and bottom 15% ("High" n=20) on Eysenck's Impulsiveness Questionnaire from a sample of 200 subjects. The stop-signal task consisted of a visual choice-RT task and auditory stop-signals presented on 30% of trials. While performance findings revealed no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underlying ERPs revealed a number of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Lateralised readiness potential (LRP) amplitude on stop-signal trials was larger in the High than Low group, indicating greater response side-specific motor preparation in the primary motor cortex (PMC), while an N1/P3 complex was evoked on successful stop-signal trials and was also enhanced in the High than Low group. The centrally-maximal successful-stop P3 has previously been implicated as an index of inhibition in the PMC, suggesting enhanced inhibitory processing in the High group.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High impulsivity group was able to counteract an impulsive response style on stop-signal trials with enhanced inhibitory activation, resulting in comparable overt performance to the Low group.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unique insight into the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rait impulsivity in non-clinical ad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