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7篇
  免费   719篇
  国内免费   255篇
耳鼻咽喉   467篇
儿科学   108篇
妇产科学   70篇
基础医学   824篇
口腔科学   337篇
临床医学   932篇
内科学   722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1380篇
特种医学   307篇
外科学   3228篇
综合类   1322篇
预防医学   570篇
眼科学   85篇
药学   610篇
  8篇
中国医学   142篇
肿瘤学   34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508篇
  2020年   530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388篇
  2017年   454篇
  2016年   450篇
  2015年   422篇
  2014年   841篇
  2013年   853篇
  2012年   597篇
  2011年   632篇
  2010年   571篇
  2009年   614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542篇
  2006年   430篇
  2005年   380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利用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对中颅窝型、中后颅窝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2例进行了显微手术治疗,对术中解剖、手术技巧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能充分暴露肿瘤,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经病理学检查均为神经鞘瘤。术后颅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改善。结论鞍旁硬膜间腔岩尖入路能安全切除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3.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4.
小骨窗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颅咽管瘤(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骨窗前纵裂入路在颅咽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方法经小骨窗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颅咽管瘤17例,对手术技术及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由于术中直视下处理肿瘤在垂体漏斗部位的粘连,可较好保护垂体柄、下丘脑结构及局部穿支血管,13例患者超过2年的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再生长。结论经小骨窗前纵裂入路可直视下处理肿瘤鞍内、鞍上及三脑室前部分,是鞍上生长位置较高的大型颅咽管瘤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85.
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患者,Ⅰ期行后路复位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定期X线摄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以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32个月(平均21.5个月),27例患者均获得了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颈椎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融合率为100%,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4级,无一例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结论 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彻底的减压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2例巨大(≥7cm)嗅沟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4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10例随访3个月~2年,平均14个月。9例恢复正常生活,1例生活能自理。NRI随访9例,肿瘤无复发。结论利用神经内镜辅助及显微外科技术,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对肿瘤进行分块切除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侵及颅底放疗后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11例侵及颅底放疗后复发鼻咽癌,均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结果 11例患者均达到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全部患者随访10-46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2例,带瘤生存1例,其余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生活质量良好。手术并发症包括:创腔感染1例:患侧听力下降、耳鸣各1例;张口受限1例。结论 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侵及颅底复发鼻咽癌具有显露充分、肿瘤切除彻底的优点,其疗效满意,可作为放疗术后复发广泛侵及颅底的鼻咽癌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8.
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在治疗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中的应用。方法对14例脑膜瘤患者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其中枕髁后入路8例,经部分枕髁入路3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部分枕髁入路2例,经完整枕髁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除3例;1例行枕颈融合,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寰枕关节不稳定的症状,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后组颅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以及脑干缺血。结论远外侧入路是手术治疗下斜坡区和上段颈髓腹侧、腹外侧病变的理想入路,可以理想显露肿瘤及其基底部并减少术中出血,但手术操作比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89.
Summary The authors describe an approach through the temporal horn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which proved to be useful for clipping of a large dorsal type basilar bifurcation aneurysms. It facilitate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perforating arteries behind the aneurysm, because it gives sufficient working space to move the aneurysm dome. Furthermore this approach avoids many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other approaches, especially the risk of iatrogenic injuries of the Sylvian or Labe's vein.  相似文献   
90.
基于Lyapnuov泛函方法,研究了满足匹配条件的不确定性时滞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及具有稳定度β〉0鲁棒稳定性,给出了已有结果不能推出的新判据。这些新判据对已有结果难以使用的情况下也可有是有效的,或有时减少了已有结果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