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6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7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17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5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75篇
预防医学   143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6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2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分析上海市闵行区1998-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变化规律,探讨麻疹控制策略,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上海市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和人口学资料,对1998-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从疑似患者的咽拭子样本分离病毒,分析其基因特性及抗原性.结果 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7.69/10万,主要是20岁以上成人和小于8月龄幼儿;发病季节高峰在3-5月,户籍人口麻疹流行无明显周期性,非户籍人口2~3年一个流行高峰.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06,P<0.01),抗体水平在20~30岁最低.从10例疑似患者咽拭子样本中分离到4株麻疹病毒株,与麻疹疫苗株S191分属于不同的基因型,抗原性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麻疹流行特征已发生根本性改变,流行周期不明显,发病年龄呈双向移位,不典型症状增多.非户籍人口的发病特征更接近于自然感染,对全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麻疹病毒株与疫苗株存在差异,因此监测地方性流行株的基因和抗原变化很有必要.现阶段应在对儿童保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前提下,对特定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性免疫策略和加强麻疹监测工作是减少麻疹发病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治疗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5月住院诊治的麻疹患儿7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抗病毒、预防感染、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分散片0.4 g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优于对照组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5);观察组在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时间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57.64±2.63)%和CD4+(34.65±2.44)%较对照组[(56.45±2.36)%、(33.52±2.35)%]明显升高,观察组患儿CD8+(23.86±2.17)%较对照组(24.95±2.14)%明显降低,两组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CD3+=2.076、t CD4+=2.056,tCD8+=2.205,均P〈0.05)。结论:匹多莫德在辅助麻疹治疗过程中疗效肯定,具有恢复被抑制的免疫能力,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运用移动平均法对我省麻疹发病情况进行预测,为麻疹防控提供参考,为传染病预测提供方法学借鉴。方法利用黑龙江省2005~2011年麻疹发病数据制定行动阈值,对2012年各周发病数进行预测,并对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根据过去7年麻疹疫情监测数据分析,我省麻疹2005~2006年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发病率为8.97/10万;2007年直线下降,发病率为0.96/10万;2008年发病略有上升,发病率为3.21/10万,比2007年上升234.38%;2009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为2.22/10万,比2008年下降了30.84%;2010年发病达最高峰,是近7年来发病最高的一年,发病率为16.459/10万,比2009年上升642.38%;2011年发病降到最低,发病率为0.151/10万。用2012年发病例数与历年发病例数移动平均数及标准差比较,可预测我省2012~2013年麻疹的发病可能呈现平稳趋势。结论应用传染病疫情的分析预测对麻疹周发病的预测效果良好,可为麻疹提前防控提供依据。该预测法操作简单,预测效果好,并将季节因素考虑进去,是一种实用的传染病预测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34.
肖雷  王凤双  吴殚  冯冉  唐莹 《职业与健康》2011,27(13):1497-1499
目的评价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异常反应发生情况,为今后此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顺义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顺义区共报告AEFI病例55例,报告发生率65.3/10万,其中,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分别为20和12例。异常反应中主要为过敏性皮疹,占91.7%。<1岁组AEFI发生率最高,98.2%的AEFI为接种后2天内发生。结论麻疹疫苗安全性较高。在今后工作中,应保持较高的AEFI报告灵敏度,健全鉴定赔偿机制,提高专业人员处置能力。建议在开展大规模接种前做好社会宣传和告知,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2004-2009年永嘉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有效防控措施,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病例资料导入Excel 2003和SPSS 10.0统计软件及DPS 12.01版数据处理系统,并运用圆形分布法进一步研究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利用Poisson分布的μ检验分析疾病分布的性别差异。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麻疹发病的时间、年龄和性别等人群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累计报告麻疹病例1 06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9.50/10万,2008年达47.59/10万;发病的高峰日在4月中下旬,高峰期为1月24日~7月11日,发病呈一定的季节性;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5,P<0.0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8月龄婴儿和成人麻疹患者发病人数在总患病人数中比例上升,各占约25%左右。结论 近年来麻疹疫情有所回升,2008年本地区麻疹呈高发流行态势。≤8月龄婴儿和成人麻疹患者发病人数在总患病人数中比例上升,高发季节向后推移。  相似文献   
36.
河北省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河北省实施以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为主的加速控制麻疹策略取得的效果。方法对1997~2005年M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麻疹病例监测工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河北省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加速控制麻疹策略,通过坚持MV的常规免疫和系统开展MV强化免疫,大大降低了麻疹发病率;通过建立灵敏的麻疹病例监测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麻疹病例的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了依据。同时分析了加速控制麻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北省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应采取的策略。结论河北省加速控制麻疹取得了巨大进展,系统实施的免疫和监测策略为消除麻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1999~2003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流行的H,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从1999~2003年中国分离的麻疹野病毒株中,选取13株H1基因型代表株,包括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8株和H1b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5株。使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中国疫苗株及其它国家的A、D2、D6、D7、E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1999~2003年13株中国流行麻疹野病毒代表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0%,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0%,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6.2%,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7.2%;而与其它基因型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4%~96.2%。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融合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第195位亮氨酸未发生改变。结论1999~2003年中国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F基因无明显差异,F蛋白上已知的重要功能位点未发生变异,推测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未发生较大改变,但由于F蛋白是重要的功能蛋白,对F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了解麻疹野病毒流行特点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河北省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与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掌握河北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 ,对 2 0 0 1年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了分析。全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 6 95例 ,临床诊断 73例 ,实验室确诊 2 76例 ,实验室排除 346例。根据分析结果 ,2 0 0 1年河北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是 :春季高发 ;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为重点发病对象 ;18 6 %的报告病例无免疫史 ,4 7 9%免疫史不详。针对病例的地域和年龄分布 ,提出在 2 0 0 2年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开展麻疹疫苗的后续强化免疫。分析相关年龄麻疹病例的免疫史 ,说明常规免疫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要着重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和接种质量。一些监测指标 ,如报告及时率、病例调查率、标本采集率等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9.
目的了解合肥市适龄儿童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SIA)效果及影响因素,为调整和实施消除麻疹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合肥市社区疫苗接种门诊、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作为研究点,分析8月龄~14岁儿童SIA前后麻疹抗体水平。SIA前后分别调查儿童340名和348名,应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SIA前后麻疹流行状况。结果合肥市适龄儿童MV总体接种率为98.04%。SIA后麻疹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均上升,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1.38%。1~4岁组、≥3次免疫史者GMT分别为最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1次免疫史者抗体保护水平低。2010年麻疹发病率为0.81/10万,较2009年下降91.86%,发病年龄以婴儿为主,≥2次免疫史者病例构成比最低。结论在麻疹逐渐减弱流行阶段,需要规范适龄儿童首剂次、2剂次MV常规免疫,开展必要强化免疫,加强免疫规划和病例监测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40.

Background

Large-scale outbreaks of measles occurred in 2013 and 2014 in rural Guangxi, a region in Southwest China with high coverage for 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 (MCV). This study aimed to estimate the timely vaccination coverage, the timely-and-complete vaccination coverage, and the median delay period for MCV among children aged 18–54 months in rural Guangxi.

Methods

Based on quartiles of measles incidence during 2011–2013, a stratified three-stage cluster survey was conducted from June through August 2015. Using weighted estimation and finite population correction, vaccination coverage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were calculated. Weighted Kaplan–Meier analyse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median delay periods for the first (MCV1) and second (MCV2) doses of the vaccine.

Results

A total of 1216 children were surveyed. The timely vaccination coverage rate was 58.4% (95% CI, 54.9%–62.0%) for MCV1, and 76.9% (95% CI, 73.6%–80.0%) for MCV2. The timely-and-complete vaccination coverage rate was 47.4% (95% CI, 44.0%–51.0%). The median delay period was 32 (95% CI, 27–38) days for MCV1, and 159 (95% CI, 118–195) days for MCV2.

Conclusions

The timeliness and completeness of measles vaccination was low, and the median delay period was long among children in rural Guangxi. Incorporating the timeliness and completeness into official routine vaccination coverage statistics may help appraise the coverage of vaccin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