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25篇 |
免费 | 253篇 |
国内免费 | 16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53篇 |
妇产科学 | 69篇 |
基础医学 | 1168篇 |
口腔科学 | 43篇 |
临床医学 | 313篇 |
内科学 | 867篇 |
皮肤病学 | 102篇 |
神经病学 | 298篇 |
特种医学 | 14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83篇 |
综合类 | 597篇 |
预防医学 | 395篇 |
眼科学 | 68篇 |
药学 | 1249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322篇 |
肿瘤学 | 2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16篇 |
2021年 | 194篇 |
2020年 | 235篇 |
2019年 | 167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210篇 |
2016年 | 218篇 |
2015年 | 177篇 |
2014年 | 470篇 |
2013年 | 709篇 |
2012年 | 510篇 |
2011年 | 530篇 |
2010年 | 401篇 |
2009年 | 347篇 |
2008年 | 311篇 |
2007年 | 188篇 |
2006年 | 140篇 |
2005年 | 132篇 |
2004年 | 139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73篇 |
1984年 | 63篇 |
1983年 | 60篇 |
1982年 | 61篇 |
1981年 | 48篇 |
1980年 | 45篇 |
1979年 | 46篇 |
1978年 | 25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IL-18水平在婴幼儿哮喘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哮喘患儿和20例健康对照组患儿血清中IL-18、IL-4和INF-γ的含量,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患儿血清中IL-18和INF-γ的含量明显增高(IL-18:202.61±72.30与154.49±48.50 ng/L,P〈0.01;INF-γ:64.36±25.72与43.29±22.24 ng/L,P〈0.01),IL-4的含量降低(206.20±88.66与228.38±81.79 ng/L),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婴幼儿中哮喘患儿血清IL-18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哮喘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ADFMChR)激活过氧化物酶活化因子受体γ(PPARγ)抑制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生长;平皿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锚定依赖性生长;软琼脂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结果:细胞计数结果显示,ADFMChR延长SMMC-7721细胞倍增时间,抑制SMMC-7721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性。但是对预先用PPARγ阻断剂GW 9662孵育30分钟的SMMC-7721细胞,ADFMChR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平皿克隆、软琼脂克隆形成法结果显示,ADFMChR抑制SMMC-7721细胞的锚定依赖性生长能力和锚定非依赖性生长能力,而GW 9662可以降低ADFMChR对SMMC-7721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结论:ADFMChR具有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作用,其机制与激活PPARγ有关。 相似文献
43.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δ(PPARδ)是一个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于核激素受体(nuclear hormone receptor)超家族。PPARδ被激活后,能增加逆向胆固醇转运,调节脂质和糖类代谢。因此,PPARδ激动剂有可能成为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本文对现有的天然及合成PPARδ激动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4.
γ-巯丙基键合硅胶脱除龙胆提取液中的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γ-巯丙基键合硅胶(MPS)脱除龙胆提取液中镉(Cd)的最佳工艺,并对其脱镉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的方式考察镉的脱除率,并以镉脱除率、含固量、HPLC指纹图谱等指标综合评价MPS的脱镉性能.结果:静态吸附的工艺参数:药液浓度相当于0.20 g(药材)·mL-1,吸附时间为120 min,药材量-MPS 15:1;动态吸附的工艺参数:径高比为1:3.5,药液浓度相当于0.20 g(药材)·mL-1,药液流速0.9 mL· min-1,药材量-MPS 50:1;龙胆药液脱镉前后的含固量及HPLC指纹图谱无显著性差异.结论:γ-巯丙基键合硅胶(MPS)能有效地脱除龙胆药液中的镉,脱镉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艾燃烧生成物对SAMP8小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用6月龄SAMP8小鼠70只,采用2×3析因设计,随机分为模型组和6个艾烟干预组,每组10只;另以10只同月龄SAMR1作为正常组。6个艾烟干预组分别用相应浓度和时间的艾烟进行熏灸。以血清γ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含量作为检测指标。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而IL-4水平则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艾烟干预各组小鼠血清IFN-γ和IL-4水平或与模型组相当,或优于模型组;析因分析显示,时间和浓度两因素对血清IFN-γ和IL-4含量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时间因素对血清IFN-γ和IL-4的含量无影响,但浓度因素对两者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艾烟可以通过对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调节而起到显著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检测寻常型白癜风患儿外周血中CXC趋化因子(CXCL)10、趋化因子受体(CXCR)3及干扰素(IFN)-γ含量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方法:选取寻常型白癜风患儿100例(其中进展期及稳定期各50例)及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CXCR3、CXCL10及IFN-γ含量;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各组随机抽取20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XCR3、CXCL10及IFN-γ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各组余30例PBMC进行体外培养,设2个复孔(一个孔为空白,另一孔加入抗IFN-γ抗体干预),作用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CXCR3、CXCL10和IFN-γ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外周血及外周血PBMC上清液中CXCR3、CXCL10及IFN-γ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PBMC中CXCR3、CXCL10及IFN-γ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稳定期组比较,进展期组患儿外周血及PBMC上清液中CXCR3、CXC...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UVB)对IFN-γ体外诱导的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KC)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原代人KC,用适当浓度的IFN-γ对细胞进行预处理,再用生理剂量的UVB照射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照射前后细胞表面CD40、CD54、MHC-II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照射前后细胞上清液中α-MSH浓度,ELISA测定上清液中IL-6、IL-8、TNF-α等细胞因子浓度。结果:KC低水平表达CD40、CD54、MHC-II抗原,IFN-γ处理后,细胞活性增强,表面抗原的表达显著增加,再用UVB照射后,细胞活性下降,表面抗原表达明显下调,而上清液中α-MSH的浓度则逐渐上升,照后72 h达最高峰。KC经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处理后,IL-8的释放和CD54的表达加强。结论:UVB能抑制IFN-γ诱导的KC表面抗原的表达,这可能与UVB诱导KC自分泌产生α-MSH等免疫抑制物有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TGP)对体外培养的Hacalr细胞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干扰素(IFN)-γ分泌的影响,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IL-6、IL-8、IL-10、IFN-γ分泌在白芍总苷的作用下是否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白芍总苷治疗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运用TNF—α诱导HaCaT细胞,并用不同浓度的TGP进行处理,通过ELISA法检测TGP作用前后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结果TGP对经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IL-6、IL-8、IFN-γ分泌有抑制作用,而对IL-10分泌有促进作用。且这两种作用均与药物作用浓度相关。结论TGP可能通过抑制HaCaT细胞IL-6、IL-8及IFN-γ的分泌,提高IL-10的分泌,进而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Ren-Bo Ding Ke Tian Li-Li huang Cheng-Wei He Yun Jiang Yi-Tao Wang Jian-Bo Wan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2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Long-term excess alcohol exposure leads to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a global health problem without effec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ALD is increasingly considered a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pathological process, involving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excessive fatty acid synthesis. Over the past decade, herbal medicin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LD, due to their multiple targets and less toxic side effects. Several herbs, such as Cnidium monnieri (L.) Cusson (Apiaceae), Curcuma longa L. (Zingiberaceae) and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Leguminosae), etc., have been shown to be quite effective and are being widely used in China today for the treatment of ALD when us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Aim of the review
To review current available knowledge on herbal medicines used to prevent or treat ALD and their underlying mechanisms.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used the pre-set searching syntax and inclusion criteria to retrieve available published literature from PUBMED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all herbal medicines and their active compounds tested on ALD induced by both acute and chronic alcohol ingestion were included.Results
A total of 40 experimental studies involving 34 herbal medicines and (or) active compounds were retrieved and reviewed. We found that all reported extracts and individual compounds from herbal medicines/natural plants could be beneficial to ALD, which might be attributed to regulate multiple critical targets involved in the pathways of oxidation, inflammation and lipid metabolism.Conclusions
Screening chemical candidate from herbal medicine might be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drug discovery for the 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ALD.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remain to be done on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herbal medicines against ALD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ir quality control studies. 相似文献50.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大鼠血脂及主动脉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30mg/kg);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组)、二甲双胍组(MF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BH组)、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BL组),分别给予灌服等容积蒸馏水、二甲双胍混悬液0.75g/(kg.d)、高剂量补阳还五汤22.5g/(kg.d)、低剂量补阳还五汤5.4g/(kg.d)。正常对照组给予注射等量枸橼酸缓冲液。连续给药6周后,检测糖尿病大鼠灌胃后血糖(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免疫荧光染色测定主动脉PPAR-γ表达。结果 BH组能降低BG、TC、TG的水平,并能明显增加糖尿病大鼠主动脉PPAR-γ表达。结论补阳还五汤能调节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增加糖尿病大鼠血管PPAR-γ表达。 相似文献